本帖最后由 周文王 于 2025-2-8 09:41 编辑
蜻蜓点水,读书思考的一些体会
高隐是个艺术家,看了点儿书,离思考还很远。当然,大家都思考,但还是有所不同。这个说了很多了,就不聊了。
之前讨论过一次,讲的是蛙跳战术,就是知识广大,世界多么大,知识就有多么大,一个人精力能力有限,如果沿着某一个方向钻进去,一时半会儿钻不透。可以考虑用蛙跳战术,在一个个知识岛之间跳来跳去,这样虽然会有遗漏,但是可以回望,就可以连缀起来,掌握一大片知识。
看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蜻蜓点水,很多时候,就是知道一个新概念,然后不再深入看书,转而深入思考。因为继续深入看书,就是在沿着前人的思路在走,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
有人说了,自己思考,自己理解,容易犯错。其实前人也一样会犯错,与其沿着别人的错误走下去,不如沿着自己的错误走下去。
思考不可能不犯错,误读、犯错,都是常态,而创新的机会恰好就蕴藏其间。放弃误读、犯错,就放弃了创新的机会。
所以,看书基本上是蜻蜓点水,说是小蜜蜂采花蜜也可以。
尤其是对一些西哲的理解,得到一个概念,就足够了,陷进去,就只能做一个阐释者。比如西哲的大师,每一位都有大量的笔记文献等着整理,都几百年了,笔记还没有整理完。那还整理个什么劲呢,一把火烧了,岂不更省事。
研究胡适的,最多只能做个胡适研究者,那真是浪费了胡适的思想了。研究许地山,爬梳民国的故纸堆,有什么意义?
研究胡适的资料堆积如山,一头扎进去有什么意义?大概翻翻看就行了。胡适最有价值的研究,就是禅宗历史,有一本《禅学指归》就够用了。
看陈寅恪也是一样,看看佛教、禅宗的文章,关注哪一部分,就看哪一部分,看了三五篇,看完就是看完了,其他没必要再多关注。
也不怎么看教科书,基本上看科普比较多,这是有原因的,就是数学能力太差,看不了教科书。看看科普,也能打通一些关键节点,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蜻蜓点水也好,蛙跳战术也好,都是很个人的体会,算不得数。思维能力提高了,好比一把快刀,切土豆是切,切白菜也是切,刀快了,切什么都趁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