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说说这本书
查看: 1493|回复: 1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这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5-21 21:0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炉渣渣 于 2025-5-21 21:04 编辑

这是国家正式出版的书,而且再版后得分更高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5-21 21: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看的电子版。

说明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是不可变更的。

可能有不少人在做梦,回到过去,回到那个可以任意打人杀人的时代。。

但是李克强说过,黄河之水不会倒流。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5-21 21:1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来想写一个,题目都想好了

《罪与罚——陀氏小说与柯氏小说中的大学生杀人案的异同》

还是赶脚太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5-21 21: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鉴别一个人是不是真坏,不是说这个人做不做坏事,人都可能做坏事,包括杀人。

区别就是真坏的人做坏事杀人他没有负罪感,甚至内心有一种满足的获得感。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5-21 21:2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柯云路,这个作家当时很有名,只是不知不觉淡出读者视野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5-21 21:3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革命的爱情我还没看完呢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5-21 21:32 |只看该作者


节选几章,欣赏这种视角


第四卷        第二十三章


    毛泽东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抽着烟,一言不发地听着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成员汇报北京的运动情况。今天是1966年7月18日,他刚刚从武汉飞抵北京。当人们问他是否需要休息一下时,他摇了摇头,让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立刻来他在中南海的住处。此刻,看着一屋子团团围坐的部下们,他有着非常从容而又沉稳的心态。一个大政治家并不需要频频出击,需要的是抓住真正的时机做出有力的行为。掌握政权到了这个年龄,他尤其显得深思熟虑、游刃有余了。


    康生眼镜后面那张瘦而多皱的脸,张春桥眼镜后面那张颧骨凸起、两颊下陷的脸,江青黑边眼镜后面那张目光闪烁的脸,陈伯达眼镜后面那张有点浮肿的短脸,姚文元那张惟一没戴眼镜的圆圆的胖脸,此刻都恭恭敬敬地向着他。他们在汇报北京大专院校及中等学校学生反工作组和工作组镇压学生的情况。江青的话最多,其次是张春桥和康生,陈伯达话不多,姚文元的话最少。无论话多话少,这些人围拢在他身边的人,都像是一个忠诚的战斗小组。


    隔着缭绕的烟雾,他们的目光都在恭恭敬敬地、小心谨慎地观察他的表情,等待他的反应。这样略皱着眉、沉默不语地听着这些如临大敌的汇报,他有一种特别从容的好心态。


    事情到了这一步,反而好做文章了。偶尔,他也会问一两个细节,譬如北京反工作组的学生中有多少人被打成反革命?江青看了看手中的材料,立刻回答道:“仅仅24所重点大专学校,就有一万多学生被打成反革命,有将近三万人遭到不同性质的批斗。”毛泽东抽着烟,背靠着沙发很舒展地坐着,继续听着汇报,一位工作人员走到身边,低声请示:“刘少奇同志来了,他想向您汇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江青等人此时都停下汇报,目光一动不动地看着他。毛泽东抬起手,用手背轻轻向外摆了摆。这位身材高挑的工作人员是他贴身的小护士,叫李秀芝,一个连江青也不敢轻视的年轻女性,她点点头,轻声说道:“我就说您休息了。”毛泽东略抬眼看了看她,没有表示反对。李秀芝步履轻捷地走出客厅,去做安排了。


    汇报还在进行,毛泽东却在心头浮现出一丝隐隐的冷蔑。眼前浮现出刘少奇那不阴不阳、让他看着不顺眼的面孔,同时过眼云烟般地掠过一些可以称之为历史性的场面。


    1964年12月,正是中共中央召开四清工作会议期间,那天开会,主持会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没有通知他。他很生气,打了电话。邓小平在电话中解释:“今天是个一般性的工作会议,听说主席这两天身体小有不适,就没有预先通知您。”毛泽东当时就说:“这个会我要参加,而且有话要讲。身体小有不适,不影响开会,轻伤不下火线嘛。”到了会上,刘少奇、邓小平一班人都在,他讲了话,而且郑重其事,口气严厉,他说:“农村现在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这是主要的矛盾。”他义正辞严地强调了这个治党治国之本。作为国家主席和党的副主席的刘少奇这时却在一旁插话:“农村的矛盾是各种各样的,有干部和群众的矛盾,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还是要具体分析,是什么矛盾,还是作为什么矛盾解决为好。”


    刘少奇的话虽然声音不高,却明显表现出一种固执的对立情绪,令他极为不快。这样打断他的讲话,公开造成僵局,虽然短暂,性质却十分明显。他当即提高了嗓门,继续讲述自己两条道路斗争的观点,同时深刻感到了自己在中央工作中已被排除在外。一班子人似乎都知道刘少奇的观点,他们之间也形成了相当一致的工作气氛。他踏进这个会场时,虽然表面上仍然得到了领袖的待遇,然而,从刘少奇、邓小平以及这班人的眼睛里,他看到的是敬而远之。他们正在情投意合、按部就班地操作着,他来了,他们都有些尴尬、不自然,似乎他不该来打扰他们,不该不信任他们,不该干预他们。就好像一群玩得正高兴的小孩见到家长,虽然不得不表现尊重,骨子里却眼巴巴地希望家长不要打扰他们,赶紧离开。他在这班人的眼里读到的就是这种意思。


    他在声色俱厉的讲话中始终能够感到,这些人不过在表现敷衍的尊敬。刘少奇手中一直轻轻转动着铅笔,目光一动不动地直视着前面。邓小平抬着头,似乎在聆听他的讲话,又时而低下头看看手中的材料,记几个字,其实,那神情是在想其他事情。这是他自遵义会议执掌权力以来,首次被冷落、被顶撞的会议,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印象。


    他知道,自己长期以来退居二线,将党政军日常事务交给身居一线的刘少奇、邓小平处理,已经在形成大权旁落。


    在紧接着的又一次会议上,他决定做出反击。他拿着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出席会议。会议一开始,他就做了一个让全体都出其不意的讲话,他看着邓小平和刘少奇说:“你们一个是不让我开会,一个是不让我讲话。”他一手拿起《宪法》,“这是一本宪法,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讲话的自由。”又一手拿起《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章,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有权利参加党的会议。”然后,他把《宪法》和《章程》都放在桌上,沉稳有力地拍了拍,说道:“你们有什么权力不让我参加会议?有什么权力不让我讲话?我一讲阶级斗争,你们就不爱听,共产党不讲阶级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你们手中的权力到底是谁给的?”


    那天,他多少有些雷霆大怒了。


    正是从那时起,他决定把丢失的权力夺回来。


    这样想着,眼前又浮现出今年6月初的情景。当时,刘少奇、邓小平乘专机到杭州向他汇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他含威不露地坐在沙发上。这时的刘少奇和邓小平已经显得相当恭敬了,两个人都坐在沙发的前沿,前倾着身子。邓小平用两肘撑着大腿,恭恭顺顺地看着他说:“文化大革命如何搞,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请主席回北京主持工作。”刘少奇也连连点头。毛泽东很平稳地说道:“还是委托你们主持一段工作,各种情况你们相机处理。


    需要我回去时,我会回去的,现在还没有那么要紧。“他当时在心里说:”文化大革命还没真正展开,你们就都变了个样。以前你们的得意忘形到哪里去了?“看着刘少奇、邓小平今非昔比的恭敬目光,他深感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刘少奇、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造成了工作组大面积镇压学生运动的现状。他游泳、看书过了半个夏天,可以出来收拾局面了。他一瞬间想起自己写的一首词:”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眼前的汇报还在进行。他既是在听具体汇报,也是在享受听汇报的感觉。眼前这班人才是真正随着他的号令闻风而动的力量。一个领袖失去了令行禁止的权威,也就名存实亡了。刘少奇、邓小平6月初在杭州露出的那点恭敬是迫不得已的表面态度,他们有他们的韬略,有他们的势力。眼前这班人却像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娃娃,争先恐后地围着家长要糖吃。看着他们一个个急于汇报又有所谦让时,他甚至想到,政治家的天伦之乐就是身边总围拢着忠心耿耿的信徒。


    他又点着一支烟,吐着烟雾,更舒服地往后靠了一下。他的身躯比他们都高大,坐姿也更轩昂、舒展,他能站在一个比他们高得多的高度上听他们汇报,指挥他们。平等的权力没有中心。接近平等的权力也不能形成足够的权威。诸侯强大,天子不存。悬殊的权力才能造成真正的领袖权威。眼前这些人远没有羽翼丰满,他们在中国这个政治大国中具有的权力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这样,他们对自己才能有绝对的忠诚。当然,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权力,然而,这些人大概永远没有威胁他的可能。眼下,他正需要这班***力的逐步扩大,以解决整个政治权力的重新建设。


    在中国,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深谋远虑,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甚至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经常愿意住到南方,而不愿留在北京。中南海明明是他的首府,但实际上,他在中南海远得不到他在杭州、在武汉、在上海、在长沙得到的隆重待遇。


    在中南海,他是最高领袖,有足够的服从、足够的保卫、足够的服务,然而,这里的人对他太熟悉了,一切都司空见惯、按部就班了,就连警卫见到他的机会都比较多。根本不像外地,在杭州,在武汉,总有一些诚惶诚恐、分秒不离的崇拜与服务包围着自己。那里的每一个省市领导、军区领导都会日夜围绕在身边,以此为重任。服务人员一见到他,都如绽开的鲜花般露出羞怯的兴奋。整个世界更灵敏地反应着他的意愿,到处一触即动。


    当他在各省市视察时,能够感到他的巨大权力在空间上的移动。当他在远离北京千里之外的杭州、武汉游泳、晒太阳,与簇拥着他的人海阔天空地谈笑时,北京的一切还在他的掌握之中,还要听他的指挥。全国各地走一走,才更自在,更舒畅,更悠闲;悠闲完了,再到庄重严肃的中南海指挥政治,更是一件非常有兴致的事情。


    江青总是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张春桥正在汇报北清大学的情况,她就插话进来:“现在北清大学真正和工作组斗争的是造反派第二号人物呼昌盛,武克勤态度暧昧。”毛泽东摆了摆手,说道:“她是反北京市委起家的,这个基本立场她不会改变。”康生扶了扶眼镜说道:“武克勤只是有些观望而已,主席一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她会紧跟而上的。”毛泽东又摆了摆手,说:“凡是贴第一张大字报的革命派,今后即使犯错误,都要想办法保护。”江青在黑框眼镜后面眨了眨眼,看着左右的同僚说道:“主席这个指示我们一定照办。”陈伯达连连点头,康生也连连点头,张春桥、姚文元更是连连点头。


    毛泽东心中讽刺地笑了。现在的江青比前些年顺眼了,不过再顺眼,他也很不愿回忆延安时期与江青故事的开始。那时,江青刚到延安,每当他做报告时,她总是想方设法挤到第一排,仰起面孔目光崇敬地看着他讲话。他承认,作为大城市来的年轻漂亮的女性,江青的目光也曾激励了他讲演的热情,当时的江青相貌是很出众的,大大的黑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后来的发展,特别是进城以后的故事,是他最不愿意回顾的。看着江青在这个年龄还忸怩作态,不由得心生厌恶,一闪而过地浮现出一句有典故的话:“以色事他人,色衰而爱弛。”他知道这是历史上哪个皇帝身边的哪个女人说的话,却不在记忆中确认它。


    江青那白皙而略显松弛的面孔,特别是脖颈上那已显松驰的皮肉,让他生出又怜悯又嫌弃的情感。他知道什么叫年轻的生命,他喜欢年轻的生命。任何东西衰老了,陈旧了,松驰了,懈怠了,就唤不起他的热情了。而他总希望保持自己的热情,总在寻找新鲜的生命和新鲜的事物。文化大革命就很新鲜。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表演中,江青的敏锐积极倒很有点可爱。不谈感情,只谈政治,江青倒颇有一种生龙活虎的新气象。


    听着汇报,毛泽东由姚文元那张胖胖的圆脸想到他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恍惚之间,又由这篇文章想到原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一想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眼前最先冒出的总是两个人。一个是刘少奇,阳光照得刘少奇的白发和白上衣耀眼发亮。刘少奇总是目光有点发直地看着别处,无论他如何回忆,都难以在记忆中出现一个刘少奇正对自己的面貌。另一个出现在面前的人物就是彭真。这个和自己身材一样高大的人物倒总是在记忆中正对着他,他那张长大的脸,很高的发际,常常给你古代人扎束起头发的感觉。


    彭真的桀傲不驯是更令他不快的。离开理论的思考,文化大革命就变成一幅把彭真、刘少奇这两个人物赶下台的画面。


    他问了一句:“彭真现在表现怎么样?”江青扭头看看康生,康生动了动那张多皱的面孔,回答道:“没有写出更深刻的交待检查。”毛泽东没有任何表示,缓缓地抽着烟,让烟雾在客厅中有如千军万马铺展开。


    1965年9月至10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曾经别有深意地讲到:“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很可能出,这是最危险的。”讲这话时,他注意到彭真毫不在意地抽着烟。后来他问彭真:“吴晗可以不可以批判?”彭真看着他想了想回答说:“吴晗有些问题可以批判。”但话中有着顽固的保留态度。毛泽东心中掠过一丝冷笑:对彭真这样的人物,很难晓之以理,只有晓之以利害。毛泽东在那时已经准备好了一枚重型炸弹,那就是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是由江青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和张春桥、姚文元联合炮制,姚文元执笔的,前后十易其稿,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


    当它于1965年11月10日在《文汇报》发表之后,全国和北京的各主要报纸在彭真等人的控制下竟不予转载,毛泽东至今还能体验到自己当时的愤怒。北京在彭真等人的把持下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姚文元的文章就是要打破这个独立王国,批吴晗就是为了打掉彭真。


    当11月29日、30日全国各大报纸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之后,毛泽东知道,文化大革命终于由此打开了突破口。政治上的反动人物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今年2月8日,彭真拿着一个《二月提纲》「2」到武汉向他汇报文化大革命情况。他问彭真:“吴晗是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种问话的结论不言自明,彭真却说:“不能算。”这是彭真又一次顽固的政治对抗。当时,他虽然含威不露,却在心中对这个与自己同样高大的男人产生了极为仇视的情绪。他知道,凭体力自己不可能打倒他。凭面对面的谈话,也不能压服他。


    他既不动手,也不动嘴,依靠的是政治。他在一般情况下绝不会勃然大怒地批判对手,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对手,他所要做的是把手中的力量调动组织起来,从从容容地解决问题。他想到自己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讲的话了:“对这样一个政权,就要不断地清洗坏人,像剥笋一样不断地把皮剥下去。”李立三、王明、张国焘不用说,高岗、饶漱石、彭德怀都这样被剥掉了,现在又剥掉了彭、罗、陆、杨,今后,无非接着剥就是了。


    汇报听得差不多了,他摆了摆手,对江青等人说道:“你们把几个大学反工作组的材料留在这里,我看一看。另外,转告刘少奇,明天让他主持一个情况汇报会。你们把情况在汇报会上再谈一谈、议一议,问题不难解决。”他指着面目严肃的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说:“不要杞人忧天,天塌不下来。”众人都笑了,纷纷起身告辞:“主席,您早点休息吧。”毛泽东拍了拍茶几上刚刚堆上来的材料,从容大度地起身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我连夜完成你们交给我的这些任务。”


    众人恭恭敬敬地走了,江青走在最后,转身对毛泽东说:“主席还需要我做些什么吗?”


    毛泽东摆了摆手:“你们就准备去情况汇报会上放炮吧,我先看看材料。”江青顿了顿,想说什么,又觉得不妥,走了,边走边挽住小护士李秀芝亲亲热热地交待着什么。


    人散尽了,毛泽东在客厅里踱了几步,在沙发上坐下。他拿起茶几上的材料,翘起腿,把材料放在膝头,一边看一边举起右手。李秀芝这时已回到客厅,连忙将一支粗铅笔放在他手中。毛泽东在第一页材料上就做了勾画。李秀芝俯下身问:“主席,您就在这儿看材料?”


    毛泽东点了点头。李秀芝说:“我给您按摩一下肩膀吧。”毛泽东继续看着材料,李秀芝站在沙发背后,解开毛泽东衬衫领口处的两个扣子,把领口撩开,隔着里边的汗衫按摩起毛泽东肥厚的肩膀。


    她看到毛泽东在材料中随手划了一道,标出一个错别字,在那一行中,北清大学被工作组打成反革命的“呼昌盛”错写成了“呼昌胜”。在又一行中,他在“北清大学学生卢小龙”中的“大学”二字下划了一道杠,李秀芝知道,这里应该是“北清中学”而不是“北清大学”,“中”错写成“大”了。接着,毛泽东在又一页材料上郑重地画了一个问号和一个惊叹号。


    李秀芝手底下觉出了毛泽东很接受这种按摩,并且微微动着肩膀,把需要着重按摩的部位表示了出来。她更加用力地按摩起来。

    注:

    「1」《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该文不久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开始了批吴晗(《海瑞罢官》作者)、批“三家村”、批中共北京市委的运动,由此揭开了“文化大革命”

    的序幕。

    「2」《二月提纲》1966年2月3日,针对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彭真担任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2月8日,彭真等人专程到武汉向毛泽东汇报该提纲,随后,《二月提纲》经政治局常委传阅同意后,作为文件批发全党。此后不久,1966年5月,《二月提纲》被毛泽东及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否定。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5-21 21:34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5-21 21:29
柯云路,这个作家当时很有名,只是不知不觉淡出读者视野了



曾经红过一阵,不过这本写得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5-21 21:3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1 21:32
节选几章,欣赏这种视角




我觉得这个我能看进去,不过还要等两天才能静心来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5-21 21:36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5-21 21:30
革命的爱情我还没看完呢



都是看着好玩,有赶脚就看一下,没赶脚就放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5-21 21:3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1 21:36
都是看着好玩,有赶脚就看一下,没赶脚就放下


需要精心才能看,现在浮躁得很,焦虑症犯了(o^^o)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5-21 21:38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5-21 21:36
我觉得这个我能看进去,不过还要等两天才能静心来看



等你想看了说一声,我发个全本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5-21 21:39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5-21 21:37
需要精心才能看,现在浮躁得很,焦虑症犯了(o^^o)



都一样,可能天气有关,暴热让人不舒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5-21 21:4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1 21:38
等你想看了说一声,我发个全本



过了明天看看能不能心静下来,明天是交作业的日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5-21 21:42 |只看该作者


再发一章

第四卷        第二十五章

   一辆由普通轿车护卫、引导着的红旗轿车开出中南海,经长安街转过木樨地北行,在钓鱼台国宾馆东大门减速,左拐弯进入大门。两边的警卫举手敬礼。院子里已经停了四辆小轿车:一辆坐着中央文革副组长江青,一辆坐着中央文革组长陈伯达,一辆坐着中央文革顾问康生,还有一辆坐着中央文革副组长张春桥和中央文革成员姚文元。中央文革的主要成员都在这里了。红旗车停稳后,副驾驶座位上的警卫迅速下车拉开后面的车门,从车上走下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他冲那四辆车挥了挥手说:“咱们就走吧。”


    江青打开车窗,从里面探出头,招招手说:“走吧。”周恩来上了车,警卫刚准备关车门,江青又将头探出车窗,喊道:“等一等,我和总理坐在一起。”说着,她便下了车,向周恩来的车跑去。警卫关上了右侧车门,又拉开左侧车门,照顾江青上了车,以极轻捷灵敏的速度坐到司机旁边,关好车门。车队启动了。


    周恩来有坐车办公的习惯,身旁经常放着一摞文件。这时为江青腾地方,就把文件收起来放在腿上。江青说:“影响总理办公了。”周恩来用他通常的幽默而又不失严肃的口吻说道:“和江青同志谈文化大革命,就是最大的办公。”江青笑了,她从来喜欢得到男人的赏识与恭维,特别喜欢那些出色的、有地位的男人对她的赏识与恭维。周恩来顺手将一个有一定厚度的松软而又光滑凉快的草席垫从自己身后抽出来,垫到江青腰后,江青对这样的照顾十分满意。


    从三十年前她到延安起,党内高层人物中就很少有人像周恩来这样给她关照的感觉。


    周恩来对待任何人、处理任何事之得体、周到,是难以挑剔的。记得她在延安和毛泽东发生冲突时,没有别人可以诉说,便去找周恩来。周恩来总是耐心地倾听,和蔼地劝解,严肃地批评。当她心平气和后对周恩来表示感谢时,周恩来会非常郑重地说:“我是主席的管家,这些小事应该我帮主席解决。说我周到,我周恩来姓周,做事就应该周到。”这时,他就会像刚才那样幽默而不失严肃、爽朗而有节制地笑了。


    江青注意到,周恩来今天穿着一件白衬衫,并随身带着一件薄薄的灰色中山装,刚才连同文件一起放在后座上,现在都放在了腿上。想必一下车就会穿上它,整装出现在公众场合。对于这个大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的国家总理,江青从延安时期就有点别样的态度。


    她对自己人生的那个阶段记忆犹新。


    她这个1914年出生于山东的女孩,1929年就跑到山东实验剧院学戏,并投入了新潮,她那时的名字叫李云鹤,长得高高挑挑,白白净净。后来,经过漩涡一样旋转的努力,她成了电影演员蓝苹,活跃在上海,主演过名剧《娜拉》。娜拉出走的故事相当符合她当时的心境,她当时就是坚决反对婚姻,大胆追求爱情,既投入、又拿得起放得下地前后经历了四五个男人。她还投入左翼文化大潮,卷入共产党的政治,后来,因为危险,因为追踪情人,因为感染左翼文化大潮的政治倾向,她于1937年8月跑到了延安。


    在进入延安之前,她先到达西安,去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接待过她的人中有一位质朴平易的女性,叫邓颖超。邓颖超看到她演戏的一些剧照,曾惊叹地说:“哦,是个电影明星。”江青顺利来到了延安。一到延安,她就知道这个共产党上层特别英俊潇洒、文质彬彬而又干练的周恩来,就是西安办事处邓颖超的丈夫。这一点颇刺激了她,也启发了她。


    在她眼里,邓颖超作为一个女人再普通不过了,居然能够成为共产党第二三号人物的夫人,她目睹了邓颖超在西安办事处受人尊重的地位,那一定和她是周恩来夫人有关。


    正是从那时起,她迅速进入了她自然而然进入的角色:在追求革命的过程中,突出地追求革命领袖。延安绝对不是上海,在这里绝不可能反对婚姻、追求爱情。她便将自己全部年轻的热情投向延安最高的领袖、最伟大的男人毛泽东。


    毛泽东的第一个夫人杨开慧早已牺牲。第二个夫人和毛泽东感情不和,去苏联养病。


    这是她一个很好的机会。一开始她也并没有十分的大胆,因为毛泽东在她心目中还像神一样高大。她追求领袖的念头也是逐步萌发、成长起来的,因为她很快就发现,伟大的革命领袖在喜欢漂亮、可爱的女人这一点上与其他男人没有差别。从最初想都不敢想,到后来有了追求领袖的想法,再到后来有了行为的冲动和自信,她发现,没有几次接触,她已在革命领袖的身边了。


    到延安的第二年,她就和毛泽东结了婚。当时,倘若不能嫁给毛泽东,她也必然会嫁给其他哪位中共上层领导人物。


    跟毛泽东在一起,你必须表现出女人的全部计谋和乖觉。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他喜欢的,什么是他不喜欢的,什么是他洋洋自得的,什么是容易触怒他的。你要欣赏他的政治,欣赏他的才能,欣赏他的书法,欣赏他的诗词。你要表现得天真无知,时时惊叹,你要充满新鲜的崇拜热情。这些都是最能打动他的。遇到他烦躁的时候,你要由着他发脾气,心甘情愿地当他的出气筒。谁能真正成为他的出气筒,谁就是他最亲近的人。当他雷霆大怒发作时,你只能小心地稍做顶撞,绝不可过于顶撞,随后就要委屈、垂头、沉默,坐在一边流泪。在他继续发怒摔打东西时,你要一声不响地蹲下身,把他扔在地上的书本、纸张一本一本、一页一页捡起来。那时候,他还叉着腰气呼呼地瞪着你,发作着,你要止住自己的眼泪,将捡起的书本、纸张一点点理好放在案头上。然后躲到一边去,听任他继续发作脾气的尾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当那边屋子里又响起烦躁的踱步声和拍打桌上的书籍、纸张声时,你便低眉顺眼地轻轻走到他的门口,站在那里。领袖这时会气呼呼地站住,训斥道:“你跑到哪里去了?”你就要说:“我怕你见我烦,躲开了。你现在要我做什么?”领袖会一屁股将他魁梧的身躯坐到椅子上,怒气未息地不理你,还会说:“不需要你做什么。”这时,你绝不可再离开,而要在门口静静地靠一会儿,然后,恭敬地、小心翼翼地走过去,站在他背后轻轻给他捶肩膀、捶背。领袖经常熬夜批阅文件,容易肩背酸痛。你捶了几下之后,领袖就会不耐烦地挥一下手,说道:“不用你捶。”你便停住手,然后一动不动,等对方把翘起的二郎腿放下,再换另一条腿时,你便尝试着再给他捶起来。


    这时,他似乎余怒未息地、不耐烦地接受着。你便继续捶,然后,开始给他捏拿肩膀。


    又过了较长的时间,领袖就会叹息着举起大手,拍一下面前的桌子,说道:“你怎么这么混?”


    这时,你就可以哭了,而且不妨哭得厉害一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哽噎起来。


    这时,领袖也会出现罕见的温存。他会站起来走到脸盆架那里,拿起毛巾走过来,塞到你手里说:“不是英雄不落泪,好啦,我们的英雄。泪落得多了,要成林黛玉的。”这时,你就该破涕为笑,然后,把头抵在领袖宽大的胸脯上捶捶他。领袖也会拍拍你的背,说道:“好啦,烟消云散。以斗争求团结,团结存。”然后,领袖可能就会坐下来,伏案写东西,你就可以为他研墨、削铅笔、整理纸张。也可能领袖会坐下来抠脚趾,你就端盆水来给他洗脚。领袖会说:“我会自力更生。”你就要说:“请给我一个痛改前非的机会。”再后来,就会出现一个很恩爱的夜晚。


    一瞬间流烟飞云般掠过的这些回想,江青在心中止不住微微叹了口气,而这心绪在她的形体上也有流露,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江青同志在感叹什么事呢?”车一路北上,过了甘家口、百万庄,迎面丁字路口是动物园花岗石砌就的围墙。车队在这里左拐,再右拐北上。江青一指围墙说道:“文化大革命现在还没有发展开,以后连这围墙上都贴满大字报才声势浩大。”周恩来点点头:“会发展壮大的,不过交通要道、马路两边最好不要贴大字报,那样司机开车注意力不集中,会出事故的。”说着,他显得很愉快地笑了。周恩来的笑声很浑厚,他的身材不算高大,然而他的浓浓的剑眉,炯炯有神的眼睛、浑厚的声音还有那独特的端着左臂的站立姿势,都显出一个男人的伟岸。


    思绪飘浮中,毛泽东的形象又在眼前矗立起来。事业、思想和权力是男人最好的装饰,就这一点来讲,江青从来感到自尊心的满足。她毕竟成为了中国最伟大人物的妻子,作为一个女人,她在这一点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如此,她可以居高临下地打量一切男人,也以同样优越的目光打量一切女人。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崇拜毛泽东的伟大时,她就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特别是看到一些十分了不起的男人在毛泽东面前俯首贴耳时,作为毛泽东妻子,她的骄傲油然而生。她甚至从心底里轻视他们,这种轻视当这些男人对她表示轻视时尤为加倍。


    她知道,共产党上层大多数元老不把她放在眼里,从延安和毛泽东结婚时起,他们就搞了一个“约法三章”:限定她在贺子珍未和毛泽东正式离婚前不得以夫人自居;限制她只能在生活中照料毛泽东;限制她永远不可干预政治。毛泽东为了不得罪他的同僚,接受了这个“约法三章”。而她为了得到毛泽东,根本没有其它选择的可能。在延安时,不管毛泽东的窑洞里来了谁,刘少奇、彭德怀、朱德,她只是端茶、倒水、拿烟,完了之后,便悄无声息地退到自己的房间里。


    她至今记得,有一次一些人坐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吞烟吐雾地谈话,窑洞三间相连,进门中间是堂屋,堂屋右手一门连通毛泽东的房间,左手就是江青的房间。江青原本已经沏茶、倒水、拿烟完毕,退回自己的房间,忽然想到自己正在看的一本《共产党宣言》放在毛泽东的房间里,便谨小慎微地走过去,穿过团团就座的人,去窗台上拿那本小册子。当时,作为总司令的朱德正坐在一张椅子上和毛泽东谈着什么,这时抬起眼,用非常不信任的目光看了她一眼。虽然那只是一眼,却让江青感到浑身发冷。朱德那眼白眼黑分明的眼睛至今还刺着她,令她终身难忘。在随后这些年中,这样的目光她还经常遇到。那天,从毛泽东的屋里拿回《共产党宣言》之后,她坐在自己的屋里,手摸着《共产党宣言》,两眼直直地喘了半天气。当她隔着桌子从窗台上拿到书转过身时,发现不仅是朱德,其他几位领导也都用类似的目光看着她,她的出现显然使谈话暂时停顿,表明了他们对她共同的排斥。


    进了中南海以后,她也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有一回,外交部长陈毅来看毛泽东。她在中南海住所的门口迎候,并非常亲热、礼貌的微笑着告诉他说:“主席在里面等你。”陈毅却只是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便径直迈着大步走了进去。当时,陈毅那不拿她当回事的傲慢样子,真让她恨得咬牙切齿。看着陈毅那肩背滚圆的身影,她似乎下了一个决心。在这个世界上,伤害别人的人都记不住自己伤害别人的历史,而被伤害的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一切。


    在这些年中她心头积满了这样的目光、这样的面孔、这样的背影,现在,历史的讲台终于轮到她了。


    毛泽东的面孔又浮现在面前。那张面孔后来也变得有些不耐烦,他经常坐在沙发上用冷淡的目光看看自己。每当这时,她就会非常酸楚地回想起延安时期那段虽然不时有雷霆大怒、却还亲热的经历。她知道,爱情的最大敌人是厌倦。在这方面,她面临的是不平等待遇。毛泽东有厌倦她的权力,她却没有厌倦毛泽东的权利。每当这时,她就敌视有可能和毛泽东接触的一切女性。那些在毛泽东身边照顾毛泽东起居的小护士,尤其是她嫉恨的对象。她们能够成天围绕在毛泽东身边,而她见到毛泽东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她的眼前浮现出毛泽东的小护士李秀芝,她那和和善善、恭恭顺顺的小样,想必在毛泽东看来更顺眼得多。想当初,李秀芝刚进中南海时,还需要自己对她的指点,介绍主席的生活习性,那时李秀芝是何等地小心,何等地恭顺!现在不同了,自己要见毛泽东,还要通过她的安排。她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她面对的是领袖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她的全部生存地位都取决于她和毛泽东的关系。毛泽东可以决定她的一切,她却没有丝毫违抗的可能,“顺者昌,逆者亡”


    这句古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她要更加打磨自己的秉性。她要学会沉住气。她要仔细观察和体会毛泽东所思所想。


    她要迎合他的一丝一缕的意图。他不允许自己干预政治,然而事在人为。她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入手,抓动态,搞京剧改革,开座谈会。这样做了,她就多了一点见到毛泽东的机会,毛泽东那冷淡的、不耐烦的目光也变得平和一些了。当她跑到上海与张春桥、姚文元炮制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她和毛泽东的联系进入了比较热线的状态。没有人知道她心头的辛酸苦辣,也没有人知道她比任何人都更敌视、也更仰视和惧怕毛泽东的权威。当她终于在政治上迎合了领袖的需要时,她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她从这里获得的成就感、兴奋感和陶醉感,超过延安时期与毛泽东结婚。


    在延安,一步登天成为毛泽东的夫人,使她几乎得罪了延安的全部男人和女人。她不在乎,她从来都是直扑最高目标。今天,她再一次出现在毛泽东身边,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哪怕得罪北京的、中南海的全部男人和女人,她都无所顾忌。她顾不过来,她依然是直扑最高目标。她从15岁开始学戏,知道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生活的才能就是表演的才能。政治生活的才能就是政治表演的才能。


    一路掠过黄昏暮色,和周恩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文化大革命,车队鱼贯而入北清大学。因为事先已有通知,校园内道路通畅,车队非常顺利地穿过教学区和宿舍区,来到北清大学的大操场。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近两万名师生聚集在这里。围绕大操场,七八个高音喇叭正在播放嘹亮的革命歌曲。暮色苍茫中车队亮着车灯驰向主席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扩音器中的歌曲停了,有人在台上带头高呼口号:“热烈欢迎中央首长来北清大学!”“向首长致敬!”“毛主席万岁!”“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几盏聚光灯将主席台照得雪亮。


    周恩来早已穿上那件灰色中山装,从容地走下汽车。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也都分别下了车。永远有着整体意识和组织意识的周恩来伸手示意,让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跟着江青一起往主席台上走。当这些人前后衔接之后,他才不前不后地走在江青靠后一点的位置上。周恩来一边走一边用非常冷静的目光打量着主席台上下的情况和后面康生等人走上来的情况。


    主席台上的格局很清楚,两排桌子由一张张长条桌连接而成,上面铺着红布。第一排桌子上放着几个麦克风,桌子前面台前还立着几个麦克风,主席台后面张挂着多面红旗,主席台四角都有学生纠察队。主席台下面一圈戴着红袖章的纠察队学生和工人。密密麻麻的人群云集在大操场上,灯光由近及远逐步暗淡,在人山人海的最边缘,还有四面八方的人往这里聚集。再远处,隐约可见一个一个等距站立的保卫人员。


    周恩来在前后招呼的过程中,早已将一班人中的每一个人都看在了眼里。江青戴着一副黑眉眼镜,白皙而略有些虚肿的脸上有种春风得意、激昂慷慨的神态,那是一个正在准备激情讲演的神态。陈伯达戴着一副方框眼镜,厚厚的嘴唇,肥胖的短脸,他打量会场的目光表明他在全心全意履行一个政治任务,这是一个对政治背景从来缺乏真正洞察的夫子。


    康生那张多皱的长脸上,倒是一种胸有城府的镇静态,不过他打量沸腾会场的眼光中无疑也露着由衷的兴奋与喜悦。由此,你便看到这个城府很深的政治斗争老手也有兴高采烈而忘乎所以的时候。从康生此时的快乐表情中,你似乎还能发现他童年时某种恶作剧的调皮。


    张春桥那张像鹰又像狼犬的阴郁面孔架着眼镜,显得比所有的人都冷静,那是一个随时在打量周边环境并做出判断和应变的人物。当江青完全沉浸在准备讲演的自我安排中,而在脸上堆出矫揉造作的亲切微笑时,周恩来知道,她现在根本没有余力观察其他人,她只是在众人目光的盯视中准备自己的台词。只有张春桥的目光不仅扫向台下,也偶尔扫视一下台上的江青、康生、陈伯达等人,这是一个真正注意研究自己和研究他人的人物。姚文元跟在最后,随大家一起鼓着掌上了主席台,他那鼓胖的圆脸、凸起的大眼睛看着操场上的浩荡人群,有一种半痴呆的笑容,这也是一个对周边环境毫无清醒洞察的人物。


    周恩来将这一切都看清楚了,又显得毫无观察。他总是亲切地、和蔼地、平易近人地同时又不失严肃地在自己的角色中。他永远知道自己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群众,也永远注意自己身旁的一班人。


    一群人就座了,一阵阵高呼的口号和持续不断的掌声慢慢平息下来,现在高音喇叭里响起的声音是“热烈欢迎周总理和中央文革首长给我们讲话”,全场一片热烈掌声。周恩来示意陈伯达、康生、江青先讲,他们推让着示意周恩来先讲。这时,大喇叭里响起热烈的声音:“我们首先请敬爱的周总理讲话”,全场掌声雷动。


    周恩来非常从容地站起来,走到主席台前沿的麦克风前。这样站着讲话,是对广大师生足够尊重和支持的表现。他的话很简单:“同志们好。”全场一片热烈掌声。“今天我与江青同志、康生同志、陈伯达同志、张春桥同志、姚文元同志一起来看望大家。”全场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高呼“向周总理致敬!”周恩来接着说:“我们今天来看望大家,是要向大家宣布一个重要的决定。现在请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陈伯达同志宣布这个决定。”


    周恩来的讲话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接着,陈伯达有些臃肿地走到麦克风前,在讲了一些向北清大学革命师生问候、致敬的话之后,他说:“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批准,中共中央决定,从今日起撤消北清大学工作组,由北清大学革命师生自己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命运。”


    全场响起了狂热的鼓掌、欢呼声。


    在周恩来、陈伯达讲话的过程中,江青获得了一点观察会场的冷静。这种冷静更加剧了她内在的紧张,她两手十指交叉放在桌上,似乎很镇静地端坐在那里,实际上却不由自主地用力相握着。她在准备自己的表演,自己才是今天真正的主角。她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机会,她要在全国人民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她对自己终于出现在中国的公开政治中有着强烈的激动。她这是第一次以中央领导的身份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陈伯达的讲话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周恩来转过目光看过来,江青用手指着康生轻声说道:“请康生同志先讲。”周恩来拿起桌上的麦克风说道:“现在欢迎康生同志讲话。”全场又是热烈的掌声,又是“向康生同志致敬”的口号。康生从容不迫地讲开了,讲了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讲了毛主席的伟大思想,讲了工作组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那沙哑的声音在夜空中同样换来狂热如潮的掌声和口号。


    康生讲完之后,江青又示意张春桥、姚文元讲。张春桥、姚文元摇了摇头,表示不讲了。江青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她绕过长桌,走到主席台前沿的麦克风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她伸手挥出一个酝酿许久的动作,然后说出了在这个时代最博得热烈反响的话:“毛主席派我来看望大家。”全场一下沸腾起来,在一片狂热的掌声中,有人在麦克风前带领全场长久呼喊“毛主席万岁”的口号。这样的热潮持续了一两分钟之久,江青知道,这个头开成功了。现在,周恩来也好,陈伯达也好,康生也好,张春桥、姚文元也好,都成了她的陪衬,她才是真正的中心人物。


    掌声、口号声终于平息下去,她看着台下被雪亮的灯光照亮的成千上万的面孔,说了一句很富有感情色彩的话,这句话是她刚才坐在那里反复构思的,她说:“红卫兵小将们早就站在这里等待我们的到来,我们来晚了,让你们受压迫了,受了错误路线的压迫。”全场又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的口号此起彼伏。江青显得深情挚重地站在那里。她知道,站在这个黑暗天幕中灯光雪亮的主席台前沿,有如站在舞台上一样,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满怀深情又似乎是沉重地说道:“刚才我坐在那里就很不安。”她挥手指了指台下的人群:“同学们站在这里革命,我们有什么理由坐在这里?我们本来就来晚了,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全场响起了极为长久的掌声。在一片“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的呼喊中,很多年轻人泪光闪闪,几个站在第一排的女孩子居然泪流满面。


    这时,周恩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挥手示意将面前的桌子搬开,接着,亲自动手拉起桌上的台布。陈伯达、康生、张春桥、姚文元也都站起来效仿。主席台上的学生们立刻将第一排长条桌撤掉了。在周恩来示意下,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都上前两步,站到了江青的两侧。全场响起了更为长久的、热烈的掌声。


    江青为自己的成功所兴奋。今天,她的举动明显地树立了革命旗手的形象。当周恩来、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这些都算得上非凡的男人站在自己身后时,她是在男人的簇拥中前进,那感觉真是万分良好。她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演,讲她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讲她如何配合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


    这时,天下起雨来,这是在黄昏的阴霾中酝酿出来的一场清凉阵雨。有人为首长们送来了几把雨伞,第一把雨伞首先罩住周恩来,周恩来挥手表示不要。那把伞赶过去护住了江青,接着,更多的雨伞将第一排首长全部罩住。这次,是江青带头推开头上的雨伞,将自己暴露在雨中和灯光中。周恩来也再一次挥手示意,让所有的雨伞都退开。


    在越下越紧的暴雨中,江青慷慨激昂地讲着话,她挥手带领全场高呼:“要砸碎一切旧锁链!”江青为自己的成功所兴奋。今天,她的举动明显地树立了革命旗手的形象。当周恩来、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这些都算得上非凡的男人站在自己身后时,她是在男人的簇拥中前进,那感觉真是万分良好。她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演,讲她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讲她如何配合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


    这时,天下起雨来,这是在黄昏的阴霾中酝酿出来的一场清凉阵雨。有人为首长们送来了几把雨伞,第一把雨伞首先罩住周恩来,周恩来挥手表示不要。那把伞赶过去护住了江青,接着,更多的雨伞将第一排首长全部罩住。这次,是江青带头推开头上的雨伞,将自己暴露在雨中和灯光中。周恩来也再一次挥手示意,让所有的雨伞都退开。


    在越下越紧的暴雨中,江青慷慨激昂地讲着话,她挥手带领全场高呼:“要砸碎一切旧锁链!”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5-21 21:43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5-21 21:40
过了明天看看能不能心静下来,明天是交作业的日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5-22 13:18 |只看该作者
好像以前老梁提及过这个书~~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5-22 13:21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1 21:42
再发一章

第四卷        第二十五章

瞄了一眼……对这类文字,我好像有点本能排斥~~~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5-22 13:51 |只看该作者
挺好看,比较真实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5-22 14:10 |只看该作者
说别人的世俗生活有罪,

自己却过着比世俗更世俗的生活。

这是一切信仰导致极端分裂的地方,

心口合一,才是真实。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5-22 14: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5-22 13:21
瞄了一眼……对这类文字,我好像有点本能排斥~~~


不习惯吧,其实写草根的也不少

为什么想起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陀氏书中的穷困大学生拉斯尼尔科夫用斧头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太,一直负罪感深重,其实他一点没被怀疑,最后还是在女朋友劝说下去警察局自首。

这书中的男主大学生马胜利打死一个中学美术老师,毫无一点负罪感,巧言令色的掩饰,沦落为密探,继续害人。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好人做坏事和坏人做坏事,心理完全不同

所以这本书能得好评不是偶然的,看最后结局,走正道的被枪毙,坏蛋没受惩罚继续祸害

这就是现实,有深度。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5-22 14:21 |只看该作者



这书竟然过审,也是比较意外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5-22 14:25 |只看该作者
周文王 发表于 2025-5-22 14:10
说别人的世俗生活有罪,

自己却过着比世俗更世俗的生活。



这书的上帝视角厉害,敢剖析许多偶象的内心,一点不比草民高尚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5-22 14:55 |只看该作者
我没看过,但我想柯云路那一代作家,骨子里还是有某种领袖崇拜的烙印,从《新星》到《大气功师》,其创作路子匪夷所思,估猜这种小说还是会把文革写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激情燃烧的岁月。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5-22 15: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耍帅 发表于 2025-5-22 14:55
我没看过,但我想柯云路那一代作家,骨子里还是有某种领袖崇拜的烙印,从《新星》到《大气功师》,其创作路 ...


是的,作者以前是赶"时尚"的,写过不少"商业片"类型的作品。

不过这部必须说是有点深度的,在善与恶的争斗中恶是占上风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就历史而言,它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倒退;就活生生的人物而言,我看到的是那个时代各种人性的暴露”。

再版后评分提高说明读者也看见了书中的优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5-22 17:25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1 21:32
节选几章,欣赏这种视角



这是小说还是回忆录呢?

可以用这些人名写小说吗?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5-22 18:10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5-22 17:25
这是小说还是回忆录呢?

可以用这些人名写小说吗?


是小说,这种真实人物和虚构人物混合一起写是允许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5-22 23:03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2 14:21
这书竟然过审,也是比较意外

过审也是那个比较开放的年代吧,耀邦和紫阳时代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5-22 23:03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5-22 18:10
是小说,这种真实人物和虚构人物混合一起写是允许的。

那个叫“秀莲”的小护士是虚构的吗?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5-22 23:2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天干物燥 发表于 2025-5-22 23:03
过审也是那个比较开放的年代吧,耀邦和紫阳时代


初版可能是的,2013年又再版了一次,这一年李克强上任总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