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徐公孰同学的帖子,只针对其中的第一段话说说感想。这段话语言优美、措辞铿锵,但其中的逻辑和论证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我理解的段落1的核心观点如下:
爱如果没有“骨格”(即骨气、自强),就是浅薄的攀附与趋利避害。 将对人、对家、对国的爱,统一定义为“有骨气”的一种高尚情感。 将“改变、批评、不忠”视为“媚骨”“贱骨”,即品格低劣。
不知道这是不是徐同学的意思。我是觉得这段话用“骨气”和“自强”作为判断爱的标尺,是一种价值上的独断主义。
爱国的方式可以多样,不只有“硬骨”、“傲骨”。温和的改革、理性的批评,也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将一切不“强硬”的行为定性为“贱骨”或“媚骨”,算是一种简化归类。
爱是一种情感,但不是忠诚测试题。原文的段落1把“爱”变成了一种必须在困境中坚持、必须不问得失的“殉道式信仰”,这其实是把情感和道德混淆了。
真实的人类情感,尤其是对国家或制度的态度,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不是说“无论贫富都要爱”就代表高贵,有时候,真正的爱,恰恰体现在有勇气指出问题、拒绝盲目跟随。
如果爱情中对一个人只有无条件的顺从,那不是爱,而是依附;同样,如果一个人对国家无论何种问题都只能“自强”,那也是奴性的一种表现。
依我看段落1混淆了“爱人、爱家、爱国”这三种完全不同层级的情感,把它们全部塞入“骨气-傲骨-贱骨”这个价值框架里,造成了偷换概念的逻辑漏洞。
爱人是亲密情感,爱家是私人责任,爱国是政治态度,它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把爱情中的“忠贞不渝”类比为爱国的“忠诚不移”,貌似是以情感绑架了政治判断。
其实“骨气”与“现实批评”并不冲突。骨气也表现在敢于对国家出现问题时发声,“敢言”也是担当。
爱,当然可以体现骨气;但更重要的是在清醒之后的坚持。爱国,不是喊口号,也是讲真话;不是“贫贱不能移”,而是“看清仍不放弃”。
把一切不同声音视为“媚骨”,本身就缺乏骨气。因为真正有骨气的人,敢爱,也敢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