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这改变命运,那个改变命运,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能想到做到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改变命运的。能改变命运的东西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顺应于时代。
比如说特别擅长于打打杀杀。我知道的某地一个叫“二P”的少年,打架极度凶狠,直接拔刀就照对方身上捅,丝毫不犹豫,当地大痞子都怕他,有个不服气的惹了二P,两人被捅了5刀,保镖背着老大逃跑,老大屁股上有挨了2个飞刀,挂着刀去的医院。二P的家长管不了他,就给他报名参军了,正赶上打越战,二P在战场上依旧勇猛,立了三等功,再加上为人聪明,最后竟然混成了连长。可是如果二P生活在严打时代呢?十有八九会被枪毙。所以人能做到的事情需要顺应时代需求。
第二是别人做不到的,至少能做到的人是不满足社会需求的状态。
这一点也很重要。70年代读书能改命,因为文革时大部分人把读书荒废了。80年代的个体户,傻子都能发财,因为大部分人舍弃不了铁饭碗。90年代妓女干几年回家盖别墅,因为那时大部分中国女人有贞操观,突破不了道德底线。再后来技术产业赚钱,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把知识应用于市场实践的勇气。然后是计算机产业,因为计算机是新兴事物,没有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再后来互联网......。
第三是别人想不到的。
为什么有人就是能比别人赚钱?因为他想得到又能付出于实践,别人却在固有思维模式里面想不到。比如马云,就是一个学渣,却带领着一群学霸成就了阿里。再比如微信的设计者......。自己想得到而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还很难复制,因为客户总是认可自己先接受的东西,比如比尔盖茨的微软,赚得盆满钵满,后来IBM等大企业也做了同样的操作平台,根本吸引不了大量客户。大家连体验的兴趣都没有,做的好坏也就没有意义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要素:第一条顺应时代是必须有的,没有则无法成功。第二条别人做不到和第三条别人想不到必须具备一个。一个成改命的事物必须是:一二组合或一三组合。
那么再说回读书。读书在任何时候都顺应时代需求,第一条永远满足。读书重要性是大家都想得到的,第三条因素不满足。如果通过读书成为知识型人才是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的事情,那就何必强求每个孩子都走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呢?如果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成为知识性人才,那么读书改变命运只是一句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