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战斗鸡 于 2025-9-7 19:34 编辑
原本打了一大段字,忽然觉得全都是不必要的废话,还是删了,直接进入正题:
文明确实是渐进的。小徐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只是,文明渐进之前的暴行,诸如殉葬、人祭、坑俘、食人、凌迟这些,我们如今称之为残暴,古人当时又叫之什么呢?
知道徐公喜欢考据,这里我不妨给小徐提供些资料,当然,仅供参考:
(1)、明代《睢阳志异》以张巡每日必食童男童女的文艺虚构方式,充分表达了张巡吃人史实留给民众的巨大的道德创伤和恐惧记忆。此外,类似例子还有同时期的北方民间小曲《骂张巡》,以及聊斋志异》中《张不量》篇等。
(2)、陆游《渭南文集·条对状》痛陈:“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感伤至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
(3)、“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是白起自知罪孽深重,对自己暴行的反思。
(4)、《尚书·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残忍咸害,毒痡四海。”这是三千年前就自古有之的道义谴责。
以上这些,无非是想说,小徐文章仅仅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暴行层出不穷的客观原因。因为古人一直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但是历史局限性的客观因素,绝不是暴行理当得到谅解的理由。存在不等于合理。存在暴行(或罪恶,下同)的事实,不能用来掩盖、悬置对暴行的认知批判。否则不光是暴行,一切历史都不可批判,无论是秦桧,还是吴三桂,还是鲁迅眼里两千年的“吃人道德”。
之所以提供这些证据,尤其那些来自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声音,就是明确告诉小徐,对暴行的道德谴责并非文明构建之后的专利,而是始终贯穿于人们普遍的本性之中。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逻辑,从来古今同一,并不会断裂成古代和现代截然不同的理念。这就是普世价值的人性来源。而小徐所谓“伟大的道义逻辑”,它本就根植于自古有之的人性土壤,根本不需要“等待八百年”以后逻辑上完成实证。事实上它本身就天然完成于普遍人性之中,八百年以后仅仅是仁政的部分制度落实(以人殉制为例,实际上后世很快又恢复了),是仁政思想逻辑的历史碎片的汇总整理,而非突然无中生有的发明。
所有这些恰恰说明,文明在演进过程中,本身就一直在认知罪恶,并认为不可容忍其延续,才不断以否弃的方式涅槃重生。换言之,文明之所以进步,就因为罪恶不可原谅。文明对暴行的认知,对罪恶的批判,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过程。今天种种文明,实际上都能从古人遥远的历史中发现断续而持久的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