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温馨而诡异的国际关系——宋辽的大国博弈(完整版)
查看: 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馨而诡异的国际关系——宋辽的大国博弈(完整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11 20: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大家对宋朝应该都比较熟悉,连北宋南宋算一起,建国于960年,灭亡于1279年,存在了三百多年。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我指的只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的历史,一切从简吧,只是学个脉络。在这样的历史构架中,我们会习惯于唐宋元明清这样的说法,连卖酒的、卖汽车的都要搭个噱头(什么明青花,某雅迪宋)。潜意识当中,我们会以为宋朝也是像汉唐明清一样,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

这种说法也不算错,如果单是从文化来说,宋朝确实做到了延续汉文明的道统,延续了儒家文化,在作为中国文明传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从政权和疆域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残缺的文明,哪怕是在中原这片汉文明发源地和文明启动的策源地来说,终宋一朝,也未能完全统一。甚至被这片土地的异族,我们以为的蛮夷也曾经一度认为宋朝无非是和自己一样的儒家文化的分支之一。


蛮夷入华夏则华夏之——从儒家观念来说,确实没毛病。更久远的历史上,对于商朝来说,周也是蛮夷。战国之际,楚国何尝不是中原文化心中的蛮夷。(顺便说一下,楚国在当时,是不是有点像欧洲的俄罗斯)


刚才说到的异族之一,就是契丹(为什么说之一呢?因为女真也是这么看待宋朝)


比起宋朝,如果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契丹是小字辈,在唐初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且长期依附于突厥和回纥。但是作为一个政权来说,资格就老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的时候,还是五代的后梁时期,是五代的开端,比北宋立国早了半个世纪。大家熟悉的儿皇帝后晋石敬瑭,因为做皇帝心切,捐献了让汉民族和北宋历代统治者心疼了一个多世纪的幽云十六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一带。曾经的燕赵悲歌只能作为一种诗词的余韵成为一个民族和政权长久的伤痛。


再现实一点来说,北宋自立国之后,就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地缘政治存在。北宋建都于开封,除了黄河,无险可恃。可以说,在与生死敌国契丹之间,只隔着辽阔平坦的华北平原。


所以,从宋朝立国开始,统治者的政治尊严、国防安全的需求、儒家文化的大一统意识,都让宋辽之间(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成为不死不休的宿命之敌。


太祖初立宋朝,其策略是先南后北,并不是太祖的仇恨值和领土渴望度不高,只不过我们作为历史的评判者,可以猜测,平定南方后蜀南唐等南方政权之后,宋朝才会获得更大的军事纵深和经济支持。


宋太祖和他的兄弟太宗合伙做到了这一点,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北伐契丹——时机已到?


后世评价,赵家两代皇帝,比较起来,从权谋来说,不分上下,从大局观来说,赵二不及赵大远矣。


于是后来就有了雍熙北伐,就有了赵光义在后代驴车漂移高粱河车神的美称。


从此,仇恨的记录上不仅是政治和地缘,又为赵氏子孙增添了祖宗之耻的伤疤。


再往后,就是澶渊之盟。契丹不胜而胜,宋真宗被强迫亲征,据说宋军以八牛弩射杀契丹主帅。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签订了一个弱势的澶渊之盟。(忽然想起了《尼布楚条约》)换来了宋辽之间一个多世纪的和平,于是宋真宗就可以在余生中反复庆祝,西拜后土,东行封禅来将屈辱包装成可以炫耀的功绩(未必是开丧事喜办之先河,至少是杰出代表)。


其实,一直说到这里,还都是在铺垫,写这么多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渲染宋辽之间的宿命仇恨,有了这样的铺垫,读者(假如有读者的话)才会更深地体会到宋辽两国从宋仁宗开始的脉脉含情的国际关系是多么诡异。


虽然最近看宋史多了点,并不是意味着我对其它时期的历史完全无知,我得承认,我确实看书少,也得欣慰得说,我看了点书。


在宋朝之前,甚至可以说在宋仁宗之前,我确实没有看到敌对的两国之间有这么难以用今天思维理解的关系。


我无法穿越,但是我知道,我们现在的理所当然,可能在某个历史时代就是大逆不道难以理解。


同理,也许当时的理所当然让今天平庸如我,也会无法理解。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两国的百姓和大臣们估计都会弹冠相庆,用错词了,老百姓是没有冠可弹的,或许会弹脑门吧。


《澶渊之盟》的背景了意义了是另外一个话题,我现在想说的就是,这确实是一个符合儒家思想的和约。


《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此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瀛、莫二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毕竟契丹这个民族形成的年代太早了,被汉民族的儒家文化浸泡地也足够久。于是以儒家文化为前提的和约在双方看来,实在没有什么违和感。

       你能想象,欧洲的百年战争,或者三十年战争,双方的和约有一条是两边论辈分吗?

       在儒家思想看来,凡是战争,必然不义,以战争获利,简直是背弃大义,所以,我们从来不提战争赔款的事。(刚在头条上看见个说法:一个看似学者的人物大声疾呼,我们要热爱和平,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选择战争)

但是,双方都接受了,而且都有点迫不及待,曹利用签约归来,宋真宗马上询问赔款金额,老曹大概是跑得喘不过气了,以手加额,伸了三个指头,宋真宗大怒,三百万吗?你是怎么办事的。曹利用喘过气说:官家,是三十万。真宗长处一口气说,确实不多。


这告诉我们,在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特别是买大件的时候,别直接给那些精明的销售透漏自己的消费底线。


然后呢,天下太平——以双方的认知来说,宋和契丹加起来就是天下了。


已经开了科举,极端崇拜宋文华的契丹族和以儒家文化正统传承者自居的大宋,当然会很守信用地遵守这样的和约。于是,战争结束,在必要的互相提防之余,双方就开始了温情脉脉的国际交流。


这种交流,在宋仁宗临朝42年间,终于达到了前后没有朋友的国际关系的范例。让今天的特朗普大统领和普京等大帝看到之后也会为之汗颜。


首先是一些礼节性的来往,今天看纯粹是礼节性,或者叫做国际惯例,这个国际,国际上普遍理解为西方创立的外交基本准则。但是,当时可以说是在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下,宋辽双方共同开创的外交先例。


这些礼节性往来,甚至不能仅仅说是一种礼节。既然双方论了辈分了,那自然就是亲戚,既然是亲戚,那一样会有亲情。宋辽之间(当时还是宋和契丹),这种亲情都不仅仅是形式了,说一句含情脉脉,真情往来,真不算夸张。


双方的国家大事一定是要有所表示的,搁到今天就是比较亲的远房亲戚之间,对方有啥红白事,一定是要有所表示的。某一方皇帝即位,要派使节庆贺,这个可以有,今天也是这样,不管你事先支持谁,但是对方一旦当选,我们哪怕纯礼貌地,也得发个贺电。如果是白事,也一样不马虎,你家的皇帝崩了,那样衷心表示哀悼,你家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崩了,也是一样要专门派使节吊唁问候的。这种吊唁已经不是纯粹礼节似的,你敢想象,川普挂了,普京大帝号令一声,全国放假,降半旗致哀?但是,宋仁宗期间,就是为了对方皇帝的去世,辍朝七日,就是放了个假为对方举哀。

为什么说,这种哀悼不是纯粹礼节式的。因为《宋史》记载,宋真宗仁宗去世,对方的耶律洪绪驾崩,双方都是真诚互派使者,反复索要对方的遗物留作纪念。有时,一方皇帝驾崩,不等对方索要,主动把自己这边死者的遗物遗像送给对方留念。


你把这叫做敌国?


宋辽(契丹)之间,崛起的国家西夏,至今已经都埋没在史书中了。关于西夏的立国,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来论证了,确实也很有趣味,但不是这个话题的重点。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中,西夏只是个参照物。


放到今天的国际形势中,你也可以猜测到,在两个强国之间的小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


无非是左右摇摆,来换取左右逢源。我写到这有点忍不住地想说说西夏的立国史,都写了几句了,又删除了——因为会冲淡主题。这回,还是先把西夏当作一个论证论点的小论据吧。


但是为了服务这个话题,还是简单说下,西夏和宋辽之间的关系。


从政权渊源来讲,西夏脱胎于北宋,类似于唐朝的少数民族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李继迁到赵德明到李元昊,几代人都是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在叛乱安抚再叛乱之间反复横跳,以便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经常是刚刚受过封赏安抚,马上就叛乱入侵,然后北宋政府兴兵征讨,接着西夏求和纳贡,宋朝再接着封赏安抚。

但是叛离了北宋,又不能以一己之力对抗北宋,只好再依托契丹,获取政治军事上的平衡。


不过有趣的也就在这里了,我看《宋史》,无论宋辽,在对西夏进行军事行动之前,都是要给对方打个招呼,甚至做个正式的通报的。是不是很像后世,要是某大国要对某个周边的小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之前,也是要给其他同级别的大国打个招呼的——我不是针对你啊,你可别产生误判。


于是,西夏经常依赖辽国私下的军事支持对抗北宋,但是北宋每次对西夏进行惩戒的时候,也要通报一下契丹,而契丹因为西夏有时的不乖顺攻打西夏的时候,也要给北宋通报一下。


西夏的国民,枉有铁鹞子纵横无敌,但是在国际形势下,该是多么憋屈,是不是也会生出弱国无外交的哀叹。


宋辽之间,从《澶渊之盟》后,虽有局部冲突,中间也有北宋增加岁贡的波折,但是再无大规模的全面对抗。中间有关于岁贡的谈判讹诈,但是双反总体来说,始终是含情脉脉的。


除了例行的新皇帝即位、老皇帝、太后、皇后驾崩的真诚的理解性互相拜访,其它像元旦互相遣使祝贺、国内灾难的互相慰问,两国之间使节来往不断,以至于后来有了这样一种现象,宋朝那些官员争相把出使辽国的履历作为升迁的重要筹码,我们听说过的一些北宋名臣,无论忠奸,不少都有出使辽国的经历。比如:富弼、欧阳修、苏辙、蔡京、童贯、秦桧-----

辽国也开了科举,耶律家的、萧家的儿郎们从马背上下来,也开始摇头晃脑地读起了儒家经书,吟咏着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


那么如果双方始终是在这种温情下建立一种共同体的国际关系的话,其实别的政权是没有机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的。

但是,一个默默无闻,在双方看来都粗鄙不看的民族正在这种温情下崛起。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崛起,让宋朝庙堂上那些浸泡在忠恕的儒家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精英,忽然想起儒家至圣孔子的一句话:十世之仇,犹可报也。撕去那层温情默默的面纱,穿越百年时光,燕云之痛、高粱河之辱、澶渊之耻,不是忘了,只是深深地藏在一个骄傲的民族内心深处,所谓的温情,只是没有能力复仇的自我麻醉罢了。


这个让宋朝君臣看到复仇希望的民族叫女真。


说到女真,我一直有一点疑惑,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或许会有方家指点迷津。


女真作为一个契丹身后的马背民族,从崛起之际就不断受到契丹的打压,女真隔着契丹,也能看到另一个更强大但是也更温和的政权——北宋。于是,女真早早就和宋朝有了接触。早在宋朝开国之初,女真就曾经派使者朝贡,进献名马。后来宋朝历任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女真遣使进贡的记录。


大家猜猜,如果在美苏争霸期间,苏联身后有一个刚刚崛起受尽奴役的民族,政权弱小而国民强悍,而且频频向美国示好,你猜美国人会怎么做?


了解一下什么叫代理人战争。


装备支持、人员培训、文化渗透------


你只要和苏联干起来,效果如何真的是无所谓的,哪怕没啥效果,恶心一下对方也是蛮好的(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些具体的例子)


女真完全可以对标后世某些国家,受到契丹奴役,经济及其落后,民风强悍,而且对宋朝又不断释放善意——还想啥呢?


但是,这个号称擅长谋略的政权,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军事境界的汉民族,竟然没人想过还可以这么做。


不用怀疑我们民族的智慧,但是就奇怪了,为什么这样一个性价比极高的策略,今天庸碌如我都能轻易想到的策略,当时大宋君臣却从来没人想到(至少是正史中从未记载过类似的想法或行为)


真的是两国互相的深情,让大宋君臣入戏太深,还是以为这样的策略低俗浅薄,不登大雅之堂。


但是,后来北宋的君臣们一下子就觉醒了,仿佛集体想起了这个巧妙的策略。


这种觉醒不是主动的,是被一个人唤醒的,这个人叫马植。


马植本是辽人,童贯出使辽国途中,主动献策,议取燕云十六州——这不仅是大宋历代皇帝的痛点,也是有点进取心的大臣(哪怕是宦官)的终极功名追求,相当于封狼居胥、燕然勒功,甚至还有过之。


童贯大喜之下,带其回国面见宋徽宗,已经改名李良嗣的马植,受到道君皇帝的亲切接见,并且对其策略极感兴趣,赐予其国姓,从此史书上就有了个赵良嗣。


赵良嗣的这个策略比我刚才说的代理人战争更进了一步,不是偷偷摸摸地为辽国添乱,而是光明正大地联金灭辽。


大宋历朝皇帝都是熟读史书的高级知识分子,即便来不及看后代的《三国演义》,至少应该看过《三国志》、《资治通鉴》吧。


哪怕他们的职方司(情报系统)再低效,也应该知道,此时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再是宋朝立国之初到澶渊之盟后的两强并峙了,抛开一直难以对宋辽难以产生根本威胁的西夏,新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在默默酝酿。


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和东吴放下隔阂,建立了报团取暖式的孙刘联盟,在三方力量中,弱者联合以抵抗强者,这不是一个多么高明的策略,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基本逻辑和弱者的本能应对。哪怕有刘备兴兵伐吴的冲动和行动,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依然会放下仇恨,坚持回到联吴抗曹的轨道上,对于诸葛亮和孙权来说,这与其说是政治智慧,不如说是一种战略定力。

对于宋朝来讲,面对迅速崛起武力强悍的金国,不是应该联合日益衰落的辽国,来获取一种安全的平衡关系吗?对于宋朝来说,金国陌生而危险,辽国熟悉亲切而相对弱小(只是相对于金国)


但是偏偏此时,宋辽乘坐了一百多年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那种自以为淡忘了的但是其实已经刻在基因里的仇恨,又像魔鬼一样跳了出来,大臣们也是打声一片,这大概是终宋一朝,主战派最辉煌的一刻。灭辽,收复燕云,那可是能写到教科书里的事,因为神宗说过:“能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宋朝自立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异姓生前封王的先例。

这叫大家怎么不群情汹汹,尤其是童贯,心中的小火苗腾腾地燃烧起来。


宋朝出了不少能打仗的太监,童贯是其中功劳最显耀的,定西夏,平方腊,再加上长期统帅西军,威望甚高,于是在宋朝君臣心中,童贯自然是北伐辽国的不二人选。


于是在赵良嗣跨越渤海来回奔波之下,宋金之间的海上之盟形成了。


结果如大宋君臣所愿,辽国灭亡了(耶律大石远赴西域建立了西辽),燕云十六州收复了,童贯也走上了人生巅峰,如愿被封为广阳郡王。


大概此时,宋朝君臣哪怕明知道燕云十六州其实是不太光彩地从金军手里买过来的,但是,丰亨豫大的面子还是要维持的,以为无非是换了一个进贡的对象(海上之盟约定,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原来宋朝给辽国的岁贡转给金国),可以和金国继续相安无事甚至如同像辽国那样深情友好的交往下去。


但是一年后,金军来到了开封城下,童贯先被贬官,再被追杀。再过一年后(靖康二年),金军又来了,然后,北宋亡国,一个多世纪的盛世繁华灰飞烟灭,只留在《东京梦华录》里,留在《清明上河图》里,留在多少遗民不愿醒的梦里。


后世把马植(还是称呼他的本名吧)作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确实,我们可以不必怀疑马植的用心,但是从因果关系上来看,马植就像是把那头驴放到了老虎身边,本来保持距离,老虎确实还能对驴产生敬畏,毕竟是庞然大物了。但是到了身边,就有机会测试一下,结果就漏了原形。


马植和童贯一起把这头驴送到了金军这只老虎眼前来检验成色。

如果没有海上之盟,如果童贯没有遇见马植,也许宋朝和辽国之间会依然继续扮演温情脉脉的角色,金国只好耐心地从虽衰落但是依然比宋朝武力强大的辽国开始,实现其入主中原的梦想(或许他们本来就没有这样的梦想)

辽国作为宋金之间的战略缓冲,再加上宋国的经济支持(扩大贸易范围,特别是增加军事贸易即可),可以为宋朝换取至少二十年甚至更长的和平,或许再等到蒙古崛起,大宋依然可以继续在更加混乱的国际形势中获取新的平衡。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即便没有马植,宋朝也会继续以***上国宇宙中心自居,继续沉醉在自己的天下里。直到被异族的马蹄声再次惊醒。然后陷入新的轮回。


一百多年后,南宋联合蒙古,灭亡了自己的又一个世仇——金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11 23:59 |只看该作者
一直不落读完,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