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办学校有两个层次,地方学校分别是府学、州学和县学,国家学校就是太学。《明史-选举志》记述,地方学校的生员须经科举方能做官,而太学的生员毕业可以直接做官。国子监是管理太学的衙署,有相当于校长的从四品祭酒和相当于副校长的正六品司业。
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一年(1274年)进驻大都城以前,太学设在大都城西南方金中都城枢密院旧址,首任祭酒是学者许衡。《元史-成宗本纪》记述元世祖的孙子元成宗于大德六年(1302年)开工营建孔庙,又于大德十年(1306年)在孔庙西侧营建太学。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攻占了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将元大都降格为北平府,将元朝的太学降格为北平府的府学。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年)将北平府升格为北京顺天府,将北平府学升格为国子监太学,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现在的国子监太学是清代维修扩建后的格局,大门名为集贤门,二门为太学门,庭院里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的“圜桥教泽”琉璃牌坊和环绕着圆形水池的方殿"辟雍“。辟雍是皇帝亲临太学讲学的场所,乾隆皇帝讲学时,王公百官和学生3800余人都要聚集在水池周边聆听。
庭院两廊排列着六堂,是学生上课的课堂。彝伦堂是举行典礼仪式的正堂,堂前有一观测时辰的日晷。后院有明代嘉靖年间就建造的”敬一堂“院落,东邻”敬思堂“院落就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办公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