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吃吃、喝喝,马不停蹄,总算过去了。而今,才能静下心来,盘点些许记忆。时光荏苒,渐行渐远,却又明晰,还能打捞。
例如:岁末牡丹。
我老家这边,有牡丹盛景,世称“天彭牡丹”。据说,与河南的“洛阳牡丹”、山东的“菏泽牡丹”齐名。
寻常人家土栽盆养且不说,还有几处较大的种植基地,像大唐牡丹苑、盛世牡丹园什么的。更有融合佛家文化的丹景山,以漫山遍野的各色牡丹,和“牡丹仙子”、“焦骨牡丹”等民间传说,成为都市周边游的打卡地。
我素来也以此自矜,常跟友人显摆,说,四月春暖,你来,半坡的牡丹,等你。
类似Ai掀起的文字潮,几乎击溃我的码字欲,“牡丹”,竟也另有奇境,让我几乎怀疑人生。且听我慢慢道来:
年节期间,除开吃喝玩乐,我也见缝插针,去了两处寺庙————龙兴寺和佛山古寺,还踏进了一座岁月沉淀的小型博物馆。算浮生半日闲吧?毕竟是从酒宴或溜街行程中挤出来的空档。
寺庙文化和博物馆藏,风马牛的关系,却总给我相似的宁静和安然。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牵着灵魂去放牧。对了,它们的色彩,气韵,古朴,尘世中的桃源感,有没有?!
漫步而行,若在时空之外。喧嚣与纷扰,就都渺渺远离。苍松、翠竹,庭院。飞檐、斗拱,黛瓦。是清寂,也是清欢,我所偏爱的质感。
我就看见了牡丹:盛开的,岁末牡丹。
初始是博物馆所见。几株、十几株,点缀在回廊、檐阶。诧异半秒,醒过神来:温室品种吧?与古朴建筑倒也匹配,减少了寂寥、肃穆,增添了生机和灵动感。
后来,岁末牡丹便见得多了。尤以龙兴寺为最盛:
花团锦簇似的,或分盆安置,或聚拢造型,形成花的海洋,给人莫名的繁荣感。大致数了数,总也有好几百盆,这规模,……让人咋舌啊!
自然而然的,我就忽略了庙,忽略了浮屠,忽略了佛,只专注于牡丹,岁末牡丹。
花冠硕大,或粉,或红,或紫。还有两棵摆在C位的,赫然是娇艳的黄……花色深深浅浅,花瓣层层叠叠的。华贵,雍容,热烈,又端方。
欣赏半天,欢欢喜喜的,直起身来,不自觉暗忖:哪一家花圃基地,竟有如此大手笔?也不知是租的,还是赞助的?怎么感觉要把整个冬季都占满了似的!
这么一寻思,忽然就愣住了:说好的“相约四月,共赏丹景”呢?
科技狠活,突破季节限制,让人提前目睹繁华,或许就意味着,牡丹成了讨巧、媚好的存在,随时而生,随地而长?那么,传说中的“焦骨”气节呢?(本土传说:则天皇帝令百花齐放,牡丹不听号令,被烧毁之后,焦骨绽放的美。)
我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科技狠活而已,以后比比皆是,竟然能打击到我,让我无所适从。原来,我所切切期盼的,不是牡丹的繁华,而是春风中,徐徐盛开的美好?
认真想想,“岁末牡丹”,仿若精心编排的一场戏,华丽丽粉墨登场,惊艳是有的,到底是少了自然的味儿,怎不让我慨叹并怅然若失呢。
相较于反季节牡丹的仓促,我还是更愿意等待,等待,再等待,历经点点期许,与日俱增的期许,之后,为一朵花的绽放感动……
此后,年节的热闹尚在,我却每常陷入沉思:
现代科技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该如何保留初心,坚守对自然、对传统的敬畏和热爱呢?也许,这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需要不断探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