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2-14 14:22 编辑
清晨,阳光穿过落地窗帘,在房间内斑驳。她慵懒翻了个身,思维还略有些滞后,就见手机屏幕亮起,是文友的消息:“周五快乐。”
先是一愣,盘算一下日子,随即,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看似奇怪的祝福,何尝不是刻意避开“情人节快乐”的问候,透着些许小心翼翼,仿佛“情人”二字是某种禁忌,是不能,也不敢诉诸于口的。
在她单细胞的认知里,二月十四日,西方情人节,作为舶来品之一,是爱人之间互诉衷肠,情侣间浪漫约会的节日,投射出纯粹和美好。
听说西方的这个日子,无论街头巷尾还是茶店酒吧,都能看到年轻情侣手牵着手,捧着鲜花,脸上洋溢着欢乐和幸福,哪怕孩子们也会给心仪的小伙伴送小礼物,包括老夫老妻之间也会用独特的方式,重温往昔的柔情蜜意。当真是纯粹,又美好。
然,这么个提醒小确幸、提醒小温馨的日子,流传到国内不知何时就全然变了味,竟与伴侣外不正当关系画上了等号。人们聊起情人节,语气中满是不屑与调侃,似乎是给“见不得光的人”过的节。就没有谁认真考虑过,既然某些男女关系见不得光,却又何必大张旗鼓恣肆宣扬,恐人窥探不出蛛丝马迹咋滴?
很多场合她试图拨乱反正,奈何“情人”之邪恶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外人多似笑非笑看着她,倒反而把她尴尬到恨不得用脚趾头抠出来个三室两厅。
她想起多年前的一枚女友,曾经老公学着浪漫精心准备好了小礼物,她却疑神疑鬼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莫不是外面有情人了?不然怎会如此上心这个节。“这个节”三字,她吐槽时咬得格外重,语气中满是轻贱、蔑视,让作为树洞听众的她很是无语,却又无从着力劝说,便只安静扮演聆听者,任女友发泄完情绪,再拍拍衣襟挥手告别。
还有单位的同事们。提到情人节,男同事们眼神闪躲,女同事们则或嗤笑或撇嘴,仿佛这个“特殊”的日子,正常的举动都变得可疑,尤其是不留意竟有授受行为,简直是送给人的话柄,会被明里暗里笑话很久的。
为嘛呢,西方传来诉说衷肠的节日,原本浪漫的,爱意浓浓的,怎么就演变成了这般模样?
是影视、文学作品对“情人”形象的不当塑造,无形中误导了大众的认知?是商家过度的营销手段,将节日包装得充满暧昧?还是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对情感的随意与不尊重,让“情人”一词遭遇曲解从而蒙羞?
这复杂的社会环境,连同被玩坏了“情人”之说,让人怎么体味“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古诗文的真滋味?大概只剩下一声叹息,避开“情人”二字,单纯说声“节快乐”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