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人而异的能做什么?搞清楚这个很有意义。
先说能做什么?
一、增加信息获取面:
读书就能识字,识字就能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这样对世界的了解可以更多一些。然而这个意义有时候就好像是在给井底之蛙提升格局,未必是好事。
二、改变野蛮,提升素质:
武而不文则蛮,实际上没有武,人不读书也照样野蛮,只不过是欺软怕硬的蛮。读书是可以解决野蛮问题的,起码可以让人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让人学会更多的获取利益的方式,而不是只靠冲突对抗解决问题。另外,读书可以建立起一种素质观,让人明白素质体现是与人交往的一个优势。其素质表现在才华和礼仪上。另外,因为有知识做底蕴,人看起来素质就高一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是读书最大的两个意义之一。
三、提升格局,增加获取利益的视角:
人的一生,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果不读书只能凭借本能和眼前所看到的规律是谋生,读书以后人可以学会分析,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谋生手段。我觉得这是读书最重大的两个意义之二。
四、让人变聪明一点:
这是有科学研究的,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呢,人变聪明了,也不全是好处,这个在后面说。
再说不能做什么?
一、读书读不来道德:
读书会学习道德,但是学和做是两码事。很多落马的官员,上学时政治考试都是高分甚至满分,那有个屁用?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把道德做了最明确最细致的规范,然后呢,外族打进来,代表儒家的孔府下跪比谁都快。忠是所有道德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时候怎么就不见了?在利益面前,道德算个屁?很多人把道德和礼仪混为一谈,只能说没脑子。因为读书取代不了道德,所以我认为科举制并不比举荐制先进。
二、读书读不来信仰:
书读得越多,利益看的越清楚,越觉得自己获取利益的机会大,越会觉得信仰只是用来控制别人的。另外,有些不考虑利益只追求真理的纯搞科学的人,很多也因为研究探寻更深层知识的欲望在突破伦理道德,甚至搞反人类的东西。
三、读书读不来良心: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出自明朝的一个典故:明朝的一个书生在大街上被一只贵族养的狗扑倒在地,狗十分凶狠的咬他,就在这时一个屠夫冲上来把狗杀死了。这事见官以后,贵族让屠夫赔他的狗,屠夫说自己是为了救人。而书生却说:“我也没要你救我,这只狗是和我闹着玩呢。”书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怕得罪权贵,毁了自己的前程。但社会风气不正,社会强势群体作威作福,读书人只不过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是不敢面对正义的,何来良心之说呢?
四、读书不能直接增加一个人的能力:
这一点非常重要,读书学习增强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如果想发挥读书的价值,必须勇于实践。否则读书也没什么用,读书中举,直接就有荣华富贵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最后说说读书因人而异的意义:
其实就一条,读书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要想改命,古往今来都不能避免应试竞争。既然是竞争就有良莠问题,不是说努力了就是优秀的。一个人的读书成绩起码和自身资质、个人努力、家庭条件、教育资源这四点相关,涉及到改命的只是寒门,那筹码只有两个:自身资质、个人努力。人的资质是相差很远的,大部分寒门读书是改不了命的!并且伴随教育普及化,高学历人才高产化,教育资源倾斜化,读书改命的几率越来越小。实际上,读书改命的宣传最大的意义有两点:
第一是割教育韭菜。否则哪里有那么多孩子去参加校外学习培训班?
第二是淡化底层工作待遇的不合理。面对这种不合理,底层人自己先掐起来了:“谁让你丫当初不好好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