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论金 于 2023-8-18 15:54 编辑
业是佛教中的专门用语,其意通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不过在细节上,还有些差异,业字概括了前因后果,潜意识概括了后果部分。
业或者潜意识是什么?在蒙蔽的地方,在不可知的领域,在六感之外。人都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看什么做什么,这是显意识的功能,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主动的角度去操作外部世界的;而人所不自知的部分,就是这个业或者潜意识,人是被操作的。
好比说,人知道自己生气了或者产生了义愤,然后各种操作,发泄或者处置。但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了,这是人被操作的部分,也就是业或者潜意识在起作用。有时候人会给自己的生气找理由,其实那只是合理的理由,在显意识中编织出来的理由。人真正生气的原因,是被操作的,因为是被操作的,所以并没有主动性,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领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阐释了这种潜意识长期存在的根源,是性冲动(当然,他研究了这种性冲动的力比多转换移情的机制,但总而言之,就是性冲动),性冲动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容易接受的一个说辞,它更加根本性的动能,来自于物种繁衍的动力。这是自然界设计的基本动力,没有这种基本的动力,生物就不会有根本的趋向,万物都得灭绝。
这种生命的冲动和现实生活产生的种种矛盾和伤害,都会在人的精神深层留下病根,或者形成潜意识,可见,这是成长性的、过程性的、历史性的,并且是个性化的。
业力同样是如此,佛陀没有从根源上去探索这种业力的动力源,他只是揭示了这种机制。佛陀用因果律锁死了这种关系,就像一张白纸上涂抹了什么颜色,那业果就必须是什么颜色,它将操作人的一生,谁都躲不掉。
明白东西方探索的这个单一的同样的东西,再来看看东西方如何描述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共业和共情的解释。共业是说众生业力的汇聚,终成一个整体,可以说同体大悲,染缸中的任何人,都是有份的。西方谚语:没有人是一个单独的孤岛。
共情是写《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的概念。西方道德体系是什么东西,读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下,用斯密的说法,无非就两个字,共情。共情就是所有人的桥梁,你如此,我大概要如此,环境如此,我不能太出格。崇尚自由的西方,在尘世中的道德情操,同样是要被共情所牵制的,并不是真的完全的自由。
共业和共情,都解释了,人的社会道德行为,是互相的,理解这点很重要,理解这点,至少你能理解,什么叫做互相成就。如果有人是罪恶的,那么他确实是罪恶的,但也要自我问责,我们是如何成就他如此罪恶的。这不是为罪恶开拓,而是人在境界上,应该理解存在一个显意识无法察觉的领域,人们在互相成就,互相操作。
也许有人在行为上能够玉绝冰清,但在共业和共情上,并没有完全无辜的绝对道德。
看开些吧,仁者。
最好,我们还是原谅了这个世界,等于给自己一条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