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榕树下 朱光潜的美学2
查看: 3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光潜的美学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1-4-12 06: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   失去尾巴的蜻蜓--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批评

克罗齐的美学,核心观点是美即直觉,突出了直觉相对于理性的独立。艺术不是物理方面的活动,不关乎道德、功利,也不涉及知识、概念。克罗齐否定艺术的传达功能,所以对于艺术的传播作用也一概否决,这样一来艺术仅仅发生在精神领域,且表现仅仅是惊鸿一瞥,在直觉中与物象一见钟情,即告宣布艺术的完成。

所有人相信对克罗齐如此美学的特点都心知肚明,他强调美学的精神性,如此便画出了一条铁门限,将通常意义上的、在物质上有具体表现形式的艺术统统扫地出门。艺术只体现在一系列心理活动中,我们常说艺术的过程,从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再到挥毫泼墨、落笔云烟,总有个过程,但按照克罗齐看来,只需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就足够了。艺术并不需要物质上的形式来表达。这样,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就仿佛被斩去了尾巴的蜻蜓,什么雕塑、音乐、绘画、舞蹈等等,都彻底成了画蛇添足,艺术只需在心中酝酿完成,不需要急管繁弦、不需要缤纷五彩、不需要轻歌曼舞……自然,所有的艺术大师都被削去头衔,“废为庶民”,在克罗齐的美学世界里,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了艺术家。

朱光潜对克罗齐是崇拜的,最早将克罗齐美学译介到中国来,但最后也算是忍无可忍、旗帜鲜明地明言反对克罗齐,他后来在五十年代后受马克思主义改造,以唯物主义批判克罗齐唯心主义,但这些只算是后话,在更早朱光潜就明言反对克罗齐的美学,主要针对的就是克罗齐美学中的机械论。所谓机械论,按照朱光潜的定义,是“……把一切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看成有无数极简单的原子所构造成的。”具体表现就是自以为人的精神活动可以无限解构分化,“把心理看成物理的混合物,像剥茧抽丝似的逐渐分析下去,到最后所得的是单纯的感觉和单纯的反射动作”。如此看来这也算是一种致命的自负。朱光潜以为这样解构精神是十分武断的,“专分析部分而忘记全体所特有的属性,单纯的直觉和单纯的感觉一样的渺茫,在实际经验中绝不能独立自主”。

此外,克罗齐反对艺术包含物质形式,反对艺术的传达(传播)功能,“他所谓艺术完全是含蓄在心里的意象,那是除自己以外没有旁人能看得见的。”这样的艺术不需要他人检验,自然也不接受批评。这正是朱光潜不能接受的。艺术家不能仅仅靠自言自语完成艺术的创造,必须付诸现实的行动,艺术既要度己,也要度人,没有行动而仅仅停留在意识中的艺术是不完整的,没有观众的艺术是不可想象的。

克罗齐的直觉艺术很像禅宗的“见性即佛”,一下子降低门槛,人人皆可靠一时的顿悟晋级成佛。克罗齐否定艺术的物质形式,自然就是排斥艺术的种种媒介,而实际上,“他没有顾到艺术家在心中酝酿意象,时常不能离开他所常用的特殊媒介或符号”。艺术需要媒介,更需要技艺的磨练。艺术的直觉、意象和艺术的表达、传播互为表里。忽略媒介技艺的经营磨练让艺术的黯淡失色,就象玩“风不动、幡不动是心动”脑筋急转弯的禅宗,克罗齐的美学不免沦为耍嘴皮子游戏。“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朱光潜说:“任何艺术和人生绝缘都不免由缺乏营养而枯死腐朽,任何美学把艺术看成和人生绝缘的,都不免象老鼠钻牛角,没有出路。”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谈艺术何必创造

当一个游客与一个艺术家在一起,面对美景,一样的心旷神怡,大为倾倒。游客能做到的是目不转瞬,赞不绝口,而艺术家或挥毫赋诗一首,或即兴泼墨写生,总能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那么问题就来了,游客是否对比艺术家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呢?艺术家由审美体验到创作作品,其内在的驱动力又是什么?譬如游山,我们在平地远远地欣赏山的巍峨有什么不好?一定要攀登上去,感受登临送目的快意才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比“何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艺术境界孰高孰低?

艺术家当然不是出于慈善目的创作艺术作品,不是为了利他目的、让人得到美的享受而创作作品。何况欣赏者受到美的熏陶一半靠自身的努力。就像有人喂你一勺米饭,虽送到你嘴边,还需你吃下,咀嚼、吞咽才能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所以科林伍德称之为想象性经验,这是受众自身所有。朱光潜定义艺术的移情效果,就是物(艺术品)的感官姿态与人(欣赏者)的情趣往复流动,艺术品带给人艺术感受靠两者合力才能达成,所以欣赏未尝不是一种创造。

艺术家内在情感要达到怎样的饱和状态,才一定要通过媒介物质形式来有所表达?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问题。老子明明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偏偏要下笔五千言;庄子讲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可一样洞察历史、旁征博引;克罗齐明明规定艺术在审美主体的想象中便可以完成,无需外化传达,可还是来了个著述等身,写下《美学原理》《美学大纲》等鸿篇巨著。所以,我忍不住要问,人们欣赏艺术一定要跨出一步,由艺术的欣赏者而为艺术的创造者吗?

进入艺术创造就不得不直面一些问题,朱光潜说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即不得不掌握相应的技巧。写诗要精通格律,雕塑要了解石材,绘画要研究明暗,等等等等。但问题不在这里,我们看待艺术品太在意这个品字,即太注重艺术形式的最终成型,也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朱光潜说古希腊柏拉图指出至高的善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无所为而为,自然也就不期然而然。艺术品最后是否完成,本来作者就应该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心态,不期然而然。科林伍德讲到艺术,说“情感的表现,但就表现而言并不是对任何具体观众而发的,他首先是指向表现者自己,其次才指向任何听得懂的人”。我们现在的艺术都以鲜花、掌声、名誉为终极目的,足见不是真艺术。一场音乐演奏,指挥要不断排演务求一丝不苟,这恰恰就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就像朱光潜讲的,游戏中的孩童不需要观众,玩的泥巴也无意于保留,艺术就应该这样,它的社会性应该大幅削弱,返璞归真如孩童的游戏。更不应该拘泥于艺术的种类,艺术本应该左右逢源,只要是美的事物应该广取博收,弹琴的应该会赋诗、绘画的应该通音律,象朱光潜先生说的,“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所以艺术创作有时未尝不是画蛇添足,在美的事物中潜心留意、玩索、欣赏,便已足够。


█   直觉的扳道工 ---谈朱光潜的艺术直觉

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前五篇章节主要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当然主要是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克罗齐主张艺术即直觉,朱先生把他重要观点进行了一个梳理,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这样开始的,首先,事物的形象(物象)开始进入人的感觉器官,形成直觉,此时的形象仅仅是肤浅的物象,无关知识。人只有对形象进来了了解,才对之形成一定的认识,此时叫知觉,知觉的特点是一定联系实际的事物,而随着了解进一步加深,对于事物人们形成了更深的知识,这就是概念。用语言来表现这段由直觉到知觉再到概念的认知过程,就是:这漂亮的东西是牡丹------牡丹是一种花——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

再打一个比方吧,客观的物象好比一列火车轰隆隆地开过来,即将进入直觉的地段,通过直觉进入一条道路,通往知觉,再前方是逻辑、是概念等等。不过在直觉这里,是一个Y型三岔口,还有一条道,通向的是审美体验。朱光潜先生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扳道工的角色。他把直觉的道扳到另一条道上,这条路不通往知觉,形象不通往人们的实际功用。克罗齐定义艺术即直觉,特别提出美学不是物理事物、不出于功利目的,不关乎道德,不涉及知识概念。朱先生更绝对,他要把这条道彻底与知觉、概念的道路区分开来,新的道路上物象进入直觉的快车道,彻底的“孤立绝缘”、“独立自足”、“别无依赖”,相比前者,那里通往的是人们的现实世界,有逻辑、功能、利益、知识,那是人的意志的世界,而经过扳道工的改道,形象的列车驰入人的意象世界,从此开始了一段审美历程。

至此,扳道工完成了他的任务,下面能做的就是目送列车的身影,挥手致意了。对于列车最终的目的地,将进入怎样的世界他一无所知。正如朱光潜先生这本书对于形象一种审美之旅最终的目的地也没有什么交代。在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形象在直觉中反应而形成审美体验,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几乎没有什么交代。他提到的就是审美的心理距离。审美在于凝神,物我两忘,“美感经验是一种聚精会神的观照”,但我以为,这只是形象这趟列车沿途风景的写照,它不进入平原而驰入山地,必然有不同的风景。朱先生介绍了艺术的距离,区别了美感不同于快感,介绍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强调审美体验中移情的效果,但对于美感体验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活动,人们为什么要流连于单纯的意象世界物我两忘,朱先生并没有多少相关文字。

不过在第一个章节中,朱先生援引了叔本华的一段文字,却道出了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让抽象的思考和理智的概念去盘踞意识,把全副精神专注在所觉物上面,把自己沉没在这所觉物里面,让全部意识之中只有对风景、树林、山岳或是房屋之类的目前事物的恬静观照,专过‘纯粹自我’的生活,……”对,叔本华指出来了,要的就是这种“纯粹的自我”。相比之下宗白华先生谈艺境,也谈到这种自我,只是更多与宇宙观联系起来,“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人活一世,如白驹过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终生处在时空的局限之中,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如蝼蚁一般,然而人又渴望有所超越,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去追寻人生意义。尼采认为古希腊酒神精神在于个体融入一种共同体的快感。我想审美的体验之目的必然与生命的憬悟相关联,艺术绝不是“无所为而为”,人的审美必有真正的功利目的,审美不会无我,恰恰是为了大我,艺术绝不会无用,而恰恰必有大用。形象在直觉中酝酿美感,必然是为了激活灵魂中那深邃的自我,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巅峰体验”我相信应该有美感经验的相助方能呈现,宗白华先生论及艺术精义在于“……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说的太对了,而这些,作为审美扳道工的朱光潜先生,在美学论著中关于美感体验的真正目的则很少谈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1-4-12 08:0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你学美术的?这个美学是必修课。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