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清入关时,南明还在,军队零七八凑也有近80万,相比于不到20万的满汉联军,算是一场富裕仗了。结果呢,脆败如土鸡瓦狗,除了李定国部、闫应龙部、郑成功部,以及少数南明将领打出过军人的血性,其他的大部分军队也就是给敌人长士气用了。
我们看看南明武装的构成,除了南明的不可控的政府军,李自成,张献忠余部都加入了南明武装,而没有投靠满清。如此一说,有人又要吹农民起义军有气节了吧。问题是这样吗?
先从满清来说,满清入主中原的目的不是抢掠,而是彻底统治汉人,主打的就是一个民族征服。既然是以征服为目的,原则就是谁抵抗消灭谁,谁有可能抵抗也不能留!农民起义军,连对本族统治者都造反,对异族统治者更没有好结果,所以是断不能留的。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军,不仅可以消除征服战争中的不安定因素,更有利于向汉族立威,告诉大家:反抗的就是死。所以,农民起义军没有投降这条路走。
那有人说了:“为什么吴三桂、孔有德、耿精忠等大明武装可以投降,还能封王?”这个也好理解。吴三桂以前和满清作战,还给满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他是忠于大明朝的。吴三桂在袁崇焕被凌迟以后,带着5000人回到山海关,因为被朝中文官掣肘,军队经费不足,是自己往里添钱发展军队,生生把5000人发展到接近4万人,并且多次御敌于关外,取得小胜,是朝廷大大的忠臣良将。他的投降本身就有三大筹码:第一是昔日的做人基数。第二是山海关和关宁铁骑。第三是满清要想明朝官员表明自己贤明的态度。同样的还有洪承畴、孔有德、耿精忠等人,并且这些人一直是满清进攻中原的马前卒。
农民起义军既然无路可走,在抗清的战斗中表现怎么样呢?从个体上来说是值得人尊重的,从整体上来说是没什么值得称赞的。
先说个体。张献忠义字李定国在云南对满汉军队的作战中取得了多次胜利,并且消灭了两个满清王爷和汉人统帅——大炮制造专家孔有德。在磨盘山伏击战中,要不是有人告密,很有可能吃掉吴三桂部而给大明朝续命。面对战无不胜的满汉联军,李定国能有这种战机足以令人敬仰了。
可是呢,李定国再能打又怎么样?还不是被张献忠的另一个义子孙可望拆台,最终导致自己兵力不足,打仗有叛徒告密。我可以不好,但是你绝对不能好,这种底层略根性在农民起义军遭遇困难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至于李自成余部,因为李自成败的太快太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将领。南明余部绝大部分还不如起义军,文官集团在人家大兵压境还在内斗,这一点就不说了。
农民起义军能不能抵抗外族悍匪?我觉得不能。原因有二:
第一是农民起义军大部分时间面对的对手是腐败退化的大明政府军,朝代末年,政府军普遍因为腐败丧失战斗力,只有少部分精锐以少对多的抵抗起义军。对于孙传庭有过评价:“我的一个士兵能打10个反贼,但是在关外我的10个士兵打不过一个八旗兵。”一个人的水平什么样子,不是靠听别人吹,只要看看他平时的对手的档次就明白了。
第二是农民起义自身的政治信仰有问题。就拿看似最有希望的李自成来说,均田免粮。说得好听,军队开支从哪里来?抢富户、皇族、官府,这些地方抢光了呢?还是要抢老百姓。这样干的结果是把本族的富人穷人全得罪光了,满清部队,本身有自己稳定的钱粮供应系统,他们也会烧杀抢掠,但是不这样干的时候也能正常运转。对老百姓而言,一边彻底不给活路,一边可能不给活路,他们会导向哪一边?那些起义军刀下幸存的士族豪绅又会导向哪一边。本来就打不过人家,还不得民心。失败自然是注定的了,即便是有李定国这种一流名将也不能改变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