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3-9 06:17 编辑
【语言文字漂变漫谈16】汉语的矫情现象 兼谈三八节名称 文:公理力
无论个人或集体,往往出现爱矫情的时候。特别是恋爱中的情侣,不仅女子很多时候爱矫情,就是男人有时也不能免俗。这事儿,凡是过来人,应该都深有体会。例子也就无需举了。
而矫情这个“顽疾”,还有挺强的传染性,以某些天然人性为基本传播途径。此乃集体矫情的“理论依据”。例如,各种粉丝群体、球迷群体等,在特定场合往往就会上演集体矫情的戏码。
诸如此类的矫情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无需赘述。问题是:
一种语言也会犯矫情的毛病吗?不信请往下看。
无疑,语言文字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而重点是,她无视权威,桀骜不驯,不受任何既成条条框框的约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又任性地、毫无规律地走在自我创新、淘汰和演化的“康庄大道”上!唯一的例外是仅仅臣服于社会现实生态,履行后者忠实奴仆的角色。
首先,就汉语的“矫情”现象,试举几个程度副词和一个形容词作为例子。
—— 传统口语和文字中,程度副词“很”应用频度非常高。某电影很好看,某男星很帅,某女星很漂亮,某人话很多,某老师很严厉,某器具很好用,某食品很好吃,某件事很好玩儿,某装束很好看……。
—— 大约从80年代起,“很”字逐渐显得平庸,程度更进一步的“特”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最爱。某电视剧特好看,某人唱歌特棒,某人演戏特感人,某主持人特煽情,某学者特极端,某国特先进,某地景色特美,某游戏特好玩儿,某交谊舞特难学……。
—— 到了90年代,年轻人感到“特”字也不够特了,语义更鲜明的“超”字很快“超”而代之,某节目超好看,某赛事超刺激,某笑星超幽默,某哥们儿话超多,某妞儿超漂亮,某老板超严厉,某电器超好用,某美食超好吃,某科考题超难,某老师超好玩儿……。
—— 进入21世纪,新一代更上层楼,只用一个形神兼备的形容词“酷”就让副词“很、特、超”们和许多形容词相形见绌,无地自容。不得不承认,一个简单的“酷”字传递的信息量太大了!“某人酷!”不限于装束,还可以是神态、气质、风格、甚或行为,的确不是“很、特、超”们加几个老套的形容词可以比拟的,它们也只剩下羡慕嫉妒恨的份。而让语言纯洁性卫士们极为不爽的是“酷”字虽然是老祖宗的创造,但当下的用法却来自英语“COOL”。而“COOL”与“很、特、超”们倒是有一个共同点:今天也正在被滥用。不仅某人酷,某产品酷,某歌曲酷,某电影酷,而且某句话酷,某行为酷,某件事酷,某装束酷,……
这几个程度副词的变迁和“酷”字焕发青春现象,是不是语言文字真正演变现象的一部分呢? 在公某看来,是,又不是。
乍看一眼,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至少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这种“变迁”还是很明显的。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似是而非。这四个字无论在一个时期内多么时髦、多么流行,却并不存在后者取代前者的问题,“老旧”的“很、特”,并不会因为“超、酷”短期内大行其道而走下坡路,相反,前两字的使用频度依然超过后两字。
既然不存在取代问题,当然也就不够格为语言文字的真正演变现象,而只能归之于短期矫情漂变现象。一旦矫情期过了,所谓的“变迁”也将悄无声息地复归平静。这事儿大致与某种款式的服装流行类似。如,从当年裤腿极细的港裤爆火,到之后的喇叭裤大行其道,再到后来的紧身裤长期受女性青睐,正所谓风水轮流转。
时下,国内把所有女人称“美女”,同样是一种用词矫情。试想,对于长相有点困难的女性,也称其为美女,较真儿起来,这与讽刺、挖苦何异?这就类似于面对一位胖子,说人家苗条,难免有故意为之的嫌疑!
当然,语言中的矫情,远不止这几个例子。更典型的矫情语系,或许来自一些“小”女生——年龄不见得真的多小。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宝宝”等自恋到不行不行的自称。只要有这类标志性的自称,其言语往往令人有点受不了,接不住。诸如宝宝今天如何如何,宝宝这会儿怎样怎样,……
三八“妇女节”应该改名吗?
刚过去的三八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又为汉语贡献了另一个鲜活的矫情实例。据闻,有不少女性对“妇女”这个词感到不舒服,网上吐槽的例子也不鲜见。于是“女神节”、“女生节”、“女人节”,甚至还有“女王姐”,就都出来了。仅从语言的角度看,这同样是一种用词矫情现象。
很多人把“妇女”这个词看成单一的概念:已婚或中老年女性。实际上,这是一个“妇+女”组合词,正如妇孺、老幼都是组合词一样。妇者,指已婚女子;女者,指未婚女子。“妇女”是一个并未界定年龄,更未明确婚否的中性复合词,其对应的雅词是“女士”,谁能从该词中读出年龄或婚否?
在国家权威性司法解释中,14岁以上的女性被定义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统称为儿童。
有人提出异议,人家一个年轻小姐姐,干嘛要粘上妇人的嫌疑呢? 我的观点是,总不该因为自己是孺、幼,就厌恶“妇孺”、“老幼”这类词汇吧?“工农商学兵”这个复合词,谁又有资格提出异议?在一个必要的集合概念中,只要不涉及、或无损于个体隐私,也就没有正当理由纠结、甚至嫌弃其中包含的其余“组分”,是不是这个理儿?
时下,很多人之所以对“妇女”这个词没有好印象,是该词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了,正如“小姐”这个雅词被严重污名化一样。问题在于,难道就因为一时的污名化,“小姐”这个称呼今后在文雅语境中也不能再用了吗?毕竟,这类污名化应该属于短期内的词义漂变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可自行消失。
在美国,女权主义者对男性无论婚否都用“先生(Mr)”,而女性用“夫人(Mrs)”或“小姐(Miss)”标明婚否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无疑,这是个合理诉求。于是,有人创造了女士(Ms)这个称谓。而女性(women)这个中性词,则无人异议。
那么,汉语中,三八节是否可改为同样中性的“女性节”呢?个见还是不妥,因为女性这个词包括了婴幼儿和儿童!未成年之前,性别的社会意义非常弱,三八节不包括未成年女孩是恰当的。
那么,改为“女士节”如何?这个词亦可理解为成年女性,且不包括未成年女孩儿。这里有另一个问题,在官方语境、特别是法规语境,应使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而女士是一个略带感情色彩的雅词,不够严谨。
还有人提出,新时代可用“女人节”或“女子节”,也都是泛指成年女性的。问题在于,“女人”、“女子”在口语中用得较多,并不属于正规的书面语。在讲究严谨的官方、法律层面,仍然不合适。
客观地看这个问题,在汉语中,既然早有“妇女”这个中性词,也就没有改变“妇女节”名称的必要。 假如真的废除了“妇女节”这个名称,很多人或许没想到,这反而带来另一个不利于女性的问题:无异于进一步贬低“妇女”这个中性词,无形中矮化了已婚或年长女性群体,无异于向“女人老了、结婚了就贬值”这种物化女性的错误观念妥协!更不必说,无论你今天多么年轻,甚或未成年,总有步入中、老年的那一天。
公某倒是有兴趣看看,一个简单的三八节名称,今后究竟还会漂变出什么新花样来。
另外,本人也同样期待,比“酷”字更酷的下一个取代者会是什么词。会不会是“炫”呢?这个词近年来可是相当炫!不是还有个《最炫民族风》吗?那言下之意似乎是《最酷民族风》不够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