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远远地错把市政府广场东侧的梧桐当成了楸树,也许是因为醉翁心下对楸树有一种偏爱吧。记得小时候老家邻居的后院就有一株楸树。威海广福寺山门左侧也有几株,每天挺拔地站在那里,迎接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春夏之际则开满淡紫的花,灿烂馨香。醉翁每到此处,都会在树下徘徊良久。
楸树自古就是诗人歌吟的对象。据说《诗经》“其桐其椅,其实离离”的“椅”就是楸树。暮春之际,屈子凄然去国,独立船头,回首郢都,见长楸连绵,繁花氤氲,感伤之情,尤其深邃,于是就有了“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的诗句。
江渚钓矶上,杜甫醉卧在一株巨大楸树下,仰面看见那繁密的楸花在蓝天映衬下绚烂绽放,馨香四溢,于是写下“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宁愿在沉醉不醒时,让狂风将这满树楸花吹落,掩埋了自己,也不忍心清醒时看着她们被暴雨打得狼藉飘零。这得是怎样的深情与浪漫,才能流露出这样的诗句啊!
屈原和杜甫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就像对母亲的爱一样,这种爱根于天性,与生俱来,无须教化、不可强求。这种爱是自然的流露,是自律而非律他,任何要求他人爱国的说教和行为,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世上有哪一个母亲需要时时提醒孩子爱自己呢?因为爱之深、痛之切,所以屈子去国之悲如此深切,涕淫若霰!因为是天性流露,所以杜工部不忍看着楸花渐次飘零,更不忍直面开元盛世的繁花不再、安史之乱后的国将不国!面对这些,真的不如在沉沉醉去后,让这飘零的繁花和这盛世的灰烬掩埋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