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耶律折腾 于 2018-6-26 21:34 编辑
五女山,凑趣一篇专聊城
循着大家的议论,去看了老唐写的那篇《风景》,写五女山和桓仁的,好,写得文彩飞扬,把景色写得迷人。我愿凑个趣儿,由此聊聊高句丽山城,说个脉落,也发点儿怪论。
高句丽大体从西汉起在唐代灭,存在了七百多年传了二十八代王,这对一个相对边缘的、弱势的民族群落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什么法宝能使这个群落存在这么长时间呢?法宝有好几个,我单讲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山城。
高句丽的城的样式和概念和汉族的完全不同,他们一般是这样:先找一个簸萁形的山、依山势而建山城,然后在山城不远的地方找平地再构筑平原城,这两个城为一个体系,所有部落人等平时住在平原城,战时住在山城。
就这一招法,就把汉族人给治了。因为这个防御体制的优势显而易见,平时部落的人们住平原城,在平原上耕田种地啥也不耽误,等到敌情吃紧,所有人都扛着粮食往山城里跑,山城的四周都是城墙和绝壁,那真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簸箕形的山城中都有蓄水池,有粮、有水、有柴火、有兵丁,坚持半年都没问题。所以从两汉三国到魏晋南北隋唐,汉族打了他们无数次,几乎都是无功而返。关于高句丽这种防御方法可以写一本书,我只是粗略讲这几句罢。
*
五女山城,纥升骨城。作为高句丽的都城,从朱蒙开始,大概经历了三代王,然后就废弃了。
废弃的原因,有好多。我不谈书上讲的,我就聊聊我的直觉。
一个是五女山的平原城有点小,有考据说五女山下有个下古城子村就是当时的平原城,这城周边的平原也比较逼窄,如果部落的人口多了,田地粮食恐怕就有问题。
我从下到上爬了五女山,我觉得它太高了,连山路再登顶累死我了。我是空手,你要知道古代高句丽人要扛着粮食、武器、金银细软上山,那就太吃力了,这也是直觉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去过丸都山城和国内城,你就知道了我说得对,那比这儿好多了。
还有一个旁证:明末建州女真的首领李满住就住在五女山下的瓮村,朝鲜军队围剿他时,他身中数箭才跑上山城,他的夫人和家人未得山就遇害身死,说明什么?说明这山城太高太远,不太好用。
后来,高句丽就迁都,迁到集安,就是第二个都城——-丸都山城。
*
丸都山城及国内城,大体从第三代王到第二十代王罢,长寿王时再迁都。
国内城是在汉城城邑的基础上再建的,又靠着鸭绿江,环境好多了。
丸都山城这个簸萁海拔低,周围防御的山倒是很高,山城出口是通沟河,国内城的人们顺着河跑五里地,就进山城了,很方便。
本来在这儿可以好好过日子的,结果司马懿那时候丸都山城被攻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束马悬车”的故事。
这大概是长寿王决心迁都到平壤的原因罢,毕竟被攻破过的山城,不那么让人放心了。
为什么要迁都到平壤?我觉得就是因为离中原王朝远点儿,惹不起还躲得起罢。
丸都山城并没有被废弃,迁都平壤后,丸都山城一直作为陪都。
我聊的,都是直觉,没有定论。我对定论不感兴趣,直觉,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
*
平壤的国内城及山城,我没去过。
我想去,但是想起金三胖子,有点打醋,不太敢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