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 17
|
硬伤与硬嘴 |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小段又开始逞能了?
不能说你批得没道理,但依然有相当的辩驳空间。容我慢慢道来。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灭灯退魈 发表于 2022-5-3 07:55 至于高隐所谓”价值中立“,敢问《尚书》里的”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还有诗经里对权贵的憎恶与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后来的石壕吏捕蛇者说,西厢记牡丹亭……这些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璀璨明珠,它们是”价值中立“的? ---------------------------------------------------- 这里我疏忽了,把原话的主语和宾语倒过来了。不是文学的“表现自我”对封建意识形态价值中立,而是封建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表现自我,价值中立。而且我前面还加了“相当程度”四个字,意思表示相对的有限度的,而非绝对所有。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但是第一,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问题,不能同意。
原话:“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各派思想的碰撞恰恰得益于大一统集权分崩离析。” 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周王朝体制上就是大一统中央集权,虽然它很弱,采用了分封制形式。但是,“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这个很清楚表明,周王朝本质上还是大一统集权。 第二,正因为它采用了分封制形式,这就产生了分化中央集权的机制,所以最终才使得大一统集权形同虚设,分崩离析。 那么,请问我原话有什么问题呢?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就是春秋战国分崩离析的局面,,本身就表明了那是一种与大一统中央集权相对应的社会状态。因此这里的大一统集权状态可以看作一种逻辑上的存在,不一定要对应具体某个王朝。我这么说不知教授能理解我用意么?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第三个硬伤是,高隐无法理清民国的社会环境到底自由还是不自由。在高隐的呓语里,"民国是段虽短暂却相对宽松的时期",宽松到什么程度呢?"如此高压环境下","有一丁点思想和创作自由的火种……"
如此迅速剧烈的场景切换,如果不是高隐的梦太奇,就是酒太烧。 ---------------------------- 你指出的这个硬伤,其实是你自己的硬伤,没仔细读懂原话的意思。原话意思,为什么现在我们这里一些人,如此怀念民国那个时代,是因为“如此高压环境下”。 所以你说的这个,不是说民国环境,没有切换。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高隐的硬伤之一,映入眼帘的先是这么说:"没有自由的环境和自由精神的传承,给你几千年的演变,文化和思想仍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突变,不过还是家天下框架内的老一套,死气沉沉而已。"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诗经,离骚,汉赋,古诗十九首,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自由的封建社会里的文学创作一直生机勃勃。 ------------------------------------------ 段干质疑的这一段,表明大教授似乎不怎么理解什么叫“本质的突变”。你举例的诗经离骚、唐诗宋词这些,不正得益于我文中提到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表现自我相当程度上的价值中立,所带来的一定限度的创作自由吗? 至于思想上不还是老一套? 所以我认为你这个质疑也有足够理由被驳回。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大教授四个质疑中,唯一接受的是第四个,我的疏忽,把原话中表现自我和封建意识形态的主语和宾语颠倒了。
再次表示感谢老灭和教授。 至于第二个大一统集权的质疑,虽然我有我的道理,不过考虑到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容我空了斟酌下,修改下原话。 谢谢 | |
| ||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花若叶 发表于 2022-5-3 11:39 不叫大一统,也不存在”周朝“了。 从周王朝建立起,一直到春秋战国,就是大一统的集权王朝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的过程。 我觉得我那么说一点没问题。 段干不过是个两脚书橱而已,死脑筋只会扣字眼、扣概念,那叫戳毛求疵,不善于整体性把握,根本性把握。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