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釆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一句借物思情的诗。但我从字面,读出了孩提时端午采蒿的乡思
小时的端午,是个对孩子很重要的节日。有好的吃食不说,那份期待和参与感,从一大早就开始。 四点多,天蒙亮,兴奋的小伙伴们就出笼了。目的地,南山。目标,艾蒿。
农历的五月,朝曦迷蒙,露珠闪亮。南山的某个谷地,是早已采好的点。那里草木茂盛,人迹罕至,艾蒿和各种鸟虫野菜遍布。小伙伴三人,是叔辈兄弟,每人挽个小编篓,提把小镢头,顶着薄曦,穿过小村的静谧,往那块密境出发。
还没到山坳,扑面的野草清香就让人神清气爽。山谷的雾气愈发浓重,小伙伴隔的稍远,就要靠大呼小叫联系。
艾蒿是早就定位的,倒也不急着采。
我们那山里有种小根蒜,土名叫“泽蒜”,就是大蒜的缩小版,外形味道基本一样。倒不是为了吃,寻到并挖进小篓才是乐趣。每找到一棵稍大的,三个小脑袋就围一起,小心疑疑的从外围拓土,连根毛须都不折损,完整的入筐躺那,就像棵珍贵无比的老山参。
采蒿回来,顺带一枝桃枝,几根麦穗,红绳儿扎了挂在檐下,是端午驱邪祈福的风俗。
早饭,母亲亲手包的棕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米粥,鸡蛋鸭蛋有自家下的,也有亲戚邻里送的。赶上哪年,还能吃到个又大又白的鹅蛋。白天,在满村的艾草香中疯跑,晚上,昏黄的油灯光晕中,是母亲边支起撑子做绣工,边哼着谣歌哄我入睡,幸福感拉满。
离乡这么多年,始终保持端午采蒿的习俗。每年五月五日一大早,到小区附近山坡或灌木丛中找艾蒿,就像每过365天,去把一段多年的记忆找回来,挂在门边。艾香里有寄托,也有抚慰,是陪伴自己一年年走过来和走下去的阶梯,直到那个可预见的未来。
又是一年采蒿时,童年的小伙伴们,你们还好么? 南山坳那片山谷地,是否依然艾蒿青青,蛩鸣声声,有新的小伙伴,在笑声里挖泽蒜,采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