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蓉儿 于 2021-3-12 09:31 编辑
我是不会写诗的,我总以为学习写诗的技巧及熟悉一些常用的意象等,只能对读一首诗起一些作用,而真正写好诗的人,是有一颗“诗心”的。所谓的诗心就是要有一份心灵对细腻情绪的超常敏感度和对语言张力极为从容的掌控。但我喜欢读诗,总以为相对于散文随笔或者小说,诗是最能被心灵触角感知的体裁。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作者心灵颤动瞬间的捕捉,那份情感的辐射直接而简单,举个不恰当的比喻,读一些故事或者心情文字,是漫步在阳光里与作者交流,而诗歌就宛如一盏黄昏里摇曳的灯,那份光亮或者温暖,只要你想,便能感知。当然诗歌是作者情感瞬间的凝聚,有时作者本身也不能对自身当时的这种情绪定义,因此任何对诗歌的解读都不可能是一首诗惟一的本义,它只是解读者本身心灵共鸣的反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了,现在读泥巴的诗: 雨停贴 文/泥巴 下班的时候,雨停了。好像提醒我应该去喝酒。 从另一条路回家/路上没有饭店,但有一个街道的樱花。樱花没有开放。 于是,好颜色和好酒/都成为待实现的期望。 你说你,/换了个地方,但乐意 仍然读到我的诗。一想起你和诗歌,我的心肠就柔软。 像人行道/那一洼积水一样。有时候/小的幸运和小的不幸是一回事。 我踩中了它。袜底的那份沁凉,像轻轻拂过的/你孤独的手指。
泥巴的诗很有意思,他总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用一种简单朴素的素描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极为完整清晰弥漫着诗意的场景,让我们浸入,而在他设置的这样一个容易引发情绪共鸣的场景里捕捉到他所表达的情感,共同喜悦或伤感。 黄昏小雨初停,空气弥漫着湿湿的味道,情感细腻的作者就有了一种想喝酒的冲动,这种冲动一是因为雨后的场景,也或许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有些淡淡的牵挂,心绪不宁,因此 这份冲动就变得清晰而强烈。 寻找酒馆,进入一条悠长安静的街巷,雨后人迹少,因此安静,黄昏雨后光线的朦胧为街巷添了一份湿漉的早春的幽静。路边的樱花含苞待放。这样一个极其引发思念的环境下,作者的思念之情开始弥漫。就燃起了一份希冀。当樱花绽放的季节,我们能否相逢,一起漫步于这小巷,找一个酒馆,慢慢地酌饮,在樱花里共享一份时光。 “你说你换了一个地方,生活依然不太稳定。但依然喜欢读到我的诗,我的诗能给你一份安宁,或者说,你还愿意接受着我诗的慰藉,对于我来讲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总感觉这算是能为你做了些什么。”这是作者的内心私语。 继续深入表白“诗已经融入了我的灵魂与血脉,想到诗我总是柔软并且有着一种痴恋,而现在的你如同诗一样啊,在我的心里,已经无法割舍” 最后一节,作者再一次以景带情。人生中小小的在我们看来的波折或许就是幸运,有些看起来的幸运或许可能就是波折。我们在生活中总要遇到些什么,这些生活中的遗憾或者动荡真算不了什么。就如我此时,站立雨中,想着远方在生活中奔波的你,这份思念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呢? 或许诗人没有答案。但我想,没有人会给他答案,但这份惆怅与淡淡的思念本身就有了答案。人世间无论是爱情、友情或许别的情感,并不一定都要有一个结局,也或许都不一定要用对或者错来定义。 就如这个季节满野的花,它们很多的很多在无名的角落静静的绽放,独自承受盛开与凋落的悲喜。有过存在过,感受过就足够了。或许短暂,或许淡如轻烟,但你来过,我为你写过诗,这就蛮好。最后一段写给作者,也写给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