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因此,“浩荡离愁”中,含有些许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在日暮的余晖中,片片飞花轻盈飘落,犹如诗人内心深藏的离愁被悄然撩起。事业尚未完成,岁月已悄然流逝,青春不再,红日缓缓西沉。此次离开京都,或许将是永别,作为描绘落花的高手,诗人既喜爱春天的萌发,也痴迷于春天的离别;他既钟爱花的盛开,也许更沉醉于花的凋零。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然而,此刻的诗人,却突然感到自己如同那飘飞的落花一般。他辞别繁华的京都,乘马车渐行渐远,一路思绪万千,情感难以自禁。他对着漫天飞舞的落花,展开无尽的想象。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气氛、人性的窒息、拮据的生活,这一切都让诗人深感疲惫。他将自己的身世与落花融为一体,仿佛自己就是那随风飘散的落花,承载着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落红不是无情物”,此句中的“落红”二字,在全诗中承载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承接了前文“浩荡离愁”的深沉情感,更是通过“白日斜”、“天涯”等景象的映衬,以及那动态中时时拂面的“落红”,为离愁的情感增添了一层细腻而动人的描绘。这一描绘并非显见,而是深藏不露,使得“落红”既是对离愁内涵的补充,又成为整首诗情感转折的契机,引领着诗篇从离愁的漩涡中挣脱,步入新的篇章,为全诗主题的升华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在诗人的思绪中,落红并非仅仅是凋零的花瓣,它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循环与延续。诗人借由这一自然现象,比喻自己虽已辞官,但心系国家,关心着民族的未来。这富含哲理的诗句,不仅彰显了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崇高精神,更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无比坚定的决心。这句诗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前行。诗人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并非意味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就此终结。相反,他选择回到家乡,主掌书院,将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传授给年轻的一代,用变革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正如落花归根,化为春泥,孕育新的生命和色彩,诗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诗人汲取了深刻的启示。他将自己的身世与落花紧密相连,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使之成为有情之物。落花有情,不仅在于它曾经绚烂的生命,更在于它化作春泥后,依然在为新的生命和色彩默默奉献。这种精神,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他以此表达了与腐败官场决裂、向黑暗势力抗争的庄严宣誓,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