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王小虎的老虎 于 2010-5-25 11:21 编辑
16世纪初,一支50人的倭寇部队从浙江登陆,一路烧杀劫掠、深入内地,转战千里、云游天下……好不容易才在京城脚下,被威武的明军歼灭。事后统计,累计被日本友人杀伤的军民达到了4千多人。堂堂天朝的常备军队,居然收拾不了日本的流氓阿飞,滑天下之大稽了。
根据历史家黄任宇的看法,倭寇名字猥琐,却是一支专业的雇佣兵部队。他们直接受雇于中国海盗,兵员的来源很广。史家考证,里面流浪倭人占30%,国人却占70%。大头目也多是中国人,如汪直,李光头,许栋,严老山等。
作为职业军人,倭寇组织严密、战术高超、士气高昂、武器先进(鸟枪、太刀),相较同期的明军,有莫大的战力优势。例如,倭寇一般以数人或数十人的小队行军。又惯使游击术,行动飘忽,呼啸而来,狂掠而去。一旦与明军相遇,先作各种鬼叫声扰乱明军心理,再辅以古怪的发型、妖异的面具,令对面的明军还未接战,就心惊胆战。
正式搏斗开始后,倭寇以散阵接敌,分成一个个小队,但彼此之间又有很强的协作关系;每小队以队长为首(貌似龟头小军曹)。队长一般以手中的折扇或太刀发出指令),队员们则根据指令,统一行动,执行既定的杀人程序。在这些组织严密、手艺精熟、态度敬业的杂种日军面前,孱弱的明军哪里是对手!
这里可能有个疑问:当年明军能将蒙古铁骑都赶到草原上去,怎么现在对付不了矮子?道理很简单:明朝的军制,乃是军籍制,即把一部分特定人群划为军籍(“垛集军”),兵丁来源皆由此出,所谓随军屯田,父死子继。是朱元璋定下来的。
这种制度,优点在于不费国之财力、形成职业化军队。但至明代中后期,却遗患颇多,类如因远离家乡、军饷极低而逃亡日多,因世袭和兵将分离而质素下降,因宦官监军而战力涣散,甚至最后各地卫所兵几乎都成散勇,兵不练、将贪污,武器各种各样、盔甲粗制滥造(居然还用过纸甲!),至于士气更是临战即溃了。
由此,倭寇以一当十、甚至一挡百的案例便屡出不鲜,类似于上世纪的抗日战争之情况——一小队日本人,后面跟群伪军,便可横行中原,饮马黄河。
关于倭寇的武器,再补充几点。日本人是比较早使用西洋洋枪的,仿制的洋枪让荷兰人都叹服不已。当时,倭寇的鸟枪在射程、精度、可靠性方面,估计比其时刚开始摸索鸟枪的明军,技术要更先进(明军鸟枪手蛮有心理障碍的,手里的那杆吊枪随时都可能爆掉。)。
倭寇的另一利器是太刀,看客们肯定很熟悉太刀的:没错,就是日本友人切腹的那把长刀---祖国的抗日片里比比皆是。结尾的时候,总会有位日本先生会嚎叫一声,众望所规地用太刀将肚子剥开,请大家参观他的内脏。
太刀的刚度非常高,成分接近钢,被认为是冷兵器制造的最高峰,而明军的佩刀只是由铁打制。战场上,明军只要把武器和太刀一个接触,很惊讶:断就一个字,它只说对一次……眼一红,整个世界安静了……
所以,归结起来,倭寇之所以战力强大,便在于:组织严密、战术先进、工具优越。而倭寇不败的神话,直到了文武全才、善于拍马行贿送美女的戚继光将军出世后,这才得以终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