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疯老爷子 于 2018-1-18 06:30 编辑
一提到老奤儿,首先想到的是昌滦乐。昌滦乐是冀东的三个县,分别叫昌黎、滦县和乐亭,后来又分出了个滦南县和曹妃甸区。昌滦乐临近东北,是通往东北的必经之路。历史上这里的人闯关东的比较多,因为说话土,乡音浓重,语音委婉,如同唱歌,常被口音好听的东北人耻笑。开始东北人讥昌滦乐人为不学京腔的“老土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土儿”又变成了“奤儿”,直到现在,东北人也把昌滦乐人叫“老奤儿”。 老奤儿虽土,但都很会经商做买卖。旧时很多昌滦乐人在东北经商谋生,以乐亭人居多,俗称驻地方。由于昌滦乐人能吃苦、善经营、会管理,挣钱多,慢慢的在东北商界就形成了一定势力,也遭到了一些东北人的嫉妒,认为昌滦乐人很奸猾。过去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奸老西儿(晋商),猾老奤儿(昌滦乐),又奸又猾苏老蛮儿(苏州南蛮子)”。民间还有一句歇后语更可恨:老奤儿的茬子(割高粱玉米留下的)——划(猾)卵(滦南话读:lan)子。从这句歇后语中足以看出,东北人称昌滦乐人为“老奤儿”是贬意的,带有讥讽的色彩。但老奤儿们为不受东北人的歧视、贬低,加强团结,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成立了“老奤儿帮”、“老奤儿会”,努力打造出高大上的“老奤儿”品牌。 虽然老奤儿常遭讥讽,但关于老奤儿的传说,却都是美好的。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滦州南部的渤海边上,有丁桨、丁橹兄弟二人去东北倒腾海货,因兄弟二人诚实守信,经营的海货,深得东北人青睐,时间不长就打开了局面,开了许多连锁店,结交了当地许多达官贵人和商界精英。 有一年东北流行起一种癣病,传染很快,患者奇痒难耐。连镇守东北的被人们称为“老太爷”的王爷也得了此症,当地的医生都治不了。丁桨、丁橹兄弟看过病症后,想起家乡的海边有一种叫“海兔子”的小鱼能治此癣。就托朋友引荐去看望“老太爷”。王爷这时正忍受着奇痒的煎熬,听说二人能治此病,便许下诺言:如能根治癣病,就与二人结拜异姓兄弟。二人告别王爷,立即赶赴家乡,大量收购“海兔子”,并迅速赶往东北。王爷吃了“海兔子”之后,一天止痒,两天结疤,三天疤落,真的好了。为王爷治病的同时,丁氏兄弟还将“海兔子”分发给得病的百姓,一场传染性癣病就此消失。“老太爷”也没有失信,与丁桨、丁橹结拜为兄弟。因王爷被当地人尊称为“老太爷”,丁氏兄弟是王爷的结拜兄弟,又救过当地许多百姓,所以,当地人也称他们“老太爷”。为了与老王爷区别称呼,大家就在后边加了个“儿”化音,称丁氏二人“老太爷儿”,受到人们的尊敬,连丁氏商号里说话拖着长尾音、拐着弯像唱歌的人,都说成“老太爷儿的人。”为了简便称呼,久而久之,这是老太爷儿的人就变成了“这是老奤儿的人”(“老太爷儿”叫快了就是“老奤儿”)。这个叫法一传开,昌滦乐人就全变成了老奤儿。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在明朝戚继光戍长城的时候,昌滦乐一带出了一个叫王兰春的武将辅佐戚继光戍边,每次交兵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王将军每次上阵从不露出真面目,而是脸上戴一硕大的面具,也从不与交战敌将通报姓名,只报是京东永平府人(永平府统管昌滦乐),有时就大喊一声:“难道不认得这张大面具吗?” 在历次征战中,这个头戴大面具的将军战无不胜,威震长城内外。在明朝敌我双方交战时,都要有文官负责记录战场的情况,可是敌方负责战事记录的官员又不知道这个头戴大面具的将军姓甚名谁,所以只记录下“大面”将军如何能征善战,因古时的毛笔字是竖着写的,经常把“大”和“面”写到了一起。“大面”将军就写成“奤”将军。后来,王兰春年纪大了,明军中也逐渐省去了王将军的名号,直接称其为“老奤儿”将军。 后来被称为老奤儿的昌滦乐人,一被东北人叫老奤儿,就向他们炫耀“老奤儿”将军的威名,而东北人也都从心里佩服“老奤儿”将军,所以昌滦乐人就以老奤儿为自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