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尧经过三年考察,传帝位给民间有德能的舜。尧知子丹朱子不肖不足传天下,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其胸襟之大,眼光之远,实在是后世之人难望其项背。以他的英明之举开创了一个让贤的新时代。这也是最平等而公平的制度。虽然它尽管不是很完美。但是天下百姓莫不心悦臣服。
可是,随着后世的流传,禅让制渐渐消失了。世袭制替代下来。人们开始崇拜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惜用宗教迷信的形式,和国家机器的强化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地位。宣扬“君权神授”。士大夫次之,等级制度森严壁垒。从奴隶专制到封建专制的加强,莫不是对等级制度的加强。
秦始皇扫六合,纵横捭阖,统一了中国。制定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他在想,他的王朝固若金汤,他要让他的王朝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他以为可以,以他不可一世的欲望来说,他能吞得下整个世界。
可能吗?那些士大夫们不敢反对他,因为他的焚书坑儒,那就是杀鸡儆猴。可是却吓不到陈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和者如云,有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各地群雄并举,一下子就把专制残暴的秦朝消灭了。倘若秦始皇有尧帝的英明,秦皇朝又何至于就这样匆匆而过呢?
不仅仅是秦始皇这样执迷不悟,后世的统治阶级们都逃不了那个巢臼,那就是一颗私心。尽管王莽,曹丕。司马炎,刘裕等的篡位也假借所谓禅让之名,可是他们是不过是欺世盗名吧。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针对楚国的腐败社会现实良苦劝说。想想,又有多少贤能之士受到排挤,而才能不得发挥呢?比如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能被重用,比如,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得不到采纳,却不得不发出长长的太息,而最后投身于汩罗江。商鞅变法,最后被处死的结局。近代的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不也受到不公平的遭遇么?历来的官本位主义总是在排斥有才能的人,妒贤忌能。他们尸位素餐,庸碌无为,却在行于钻营往上爬和保护自己现有的利益。客观上使社会资源产生巨大的浪费。
其实,就是进化到今天的社会,民主也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资源浪费也并不见得少。可是谁又有尧让贤的气魄扭转乾坤呢?你看看,街头满是大学生揣着鲜艳的文凭到处找事做,而另一方面,那才能平庸的官僚们悠哉游哉地拿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到处逍遥。干部就为什么不能能上能下呢。就不能有尧的高尚姿态来让贤呢?机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权力的崇拜和围绕权力的既得利益使然吧?天下为公的理想,也只是“路曼曼其修远兮”上下而求索,不是一个人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它是全社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