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沈眉珊 于 2021-3-17 15:14 编辑
翻开《诗经》,心绪在《卷耳》《芣苢》《木瓜》《蒹葭》自由地游荡,幻想着身处在那些稀奇的古代植物里,忽然一日在想,那些植物到底是什么呢?那些让我们体会诗意的植物到底是做什么的?离开诗的意韵,从“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里找出“卷耳”,原来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品》中主治风寒头痛,风湿痹痛。再继续查找,“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呀,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令追求者心仪万分,不顾远方,不惧险浪,不懈追求,可谁又在诗的背后,注意到“蒹葭”这个角色呢?“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最早入药是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用的是苇茎部分,叫“苇茎汤”,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功效。原来在浪漫的诗歌背后,是治病救人的现实。
浪漫与远方,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健康追寻,《诗经》给了我们浪漫的画面,也给了我们保持健康的秘方。可以想像,我们的先人,为了能让中医秘方代代相传,用心良苦,用朗朗上口,又不易健忘的浪漫手法,为大众养心,养身。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曾经,我也受网上一些攻击中医的言论影响,对中医产生一定的怀疑。认为,它不科学,治病没有科学逻辑,有运气色彩。、
然而屠呦呦的获奖,的确触动了我。如果说,传统中医像现代西医那样,随机,大数据,双盲测试,临床治愈率80%以上,这恐怕还没听说,可中医药的确能治愈,维持很多病症。
屠呦呦因受古方启发,深入研究青蒿,用现代科技手法合成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虽说它属于西式制药,可毕竟是中医古方启发,中药是它的鼻祖,假如没有青蒿治疗疟疾这一古方,她恐怕要走很多弯路,浪费更多时间,也许与诺奖擦肩而过。
也许治疗疟疾的古方很多,很多也被检验是无效,甚至青蒿也不是完全有效,然而,处在古代角度,那时疟疾也可能病症很轻,或者,遇到某些疟疾,青蒿就能治了,虽然不是百分百,但起码能治愈一部分,否则,青蒿不会上古方,代代相传。
正是由于现代科技的作用,让古老的中医焕发活力。这次抗疫,张伯礼采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疗法,治愈了很多轻度新冠患者,为国家抗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让古老的中医,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比古代环境要污染些,气温也高些,这些都使得现代疾病更复杂,品种更多,西医面临的无尽的考验。
比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增多,病症增强,长期服用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增大,猝死,中卒率提高,西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双刃剑效应。这时,祖国的中医传来了福音。对于一些轻度非遗传性心脑血管疾病,完全可以采取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方案,减轻重量,穴位贴敷都体现出良好的作用,对于中重型患者,虽然以西医为主,但中医的参与,降低了对西药的依赖性,减少逐年增加计量的副作用,中医降血脂,血糖,尿酸,更平缓,持久性更好,副作用更小,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使得,肌肉对血管的压迫减轻,减少血管壁所受压力,达到辅助降血压功效,在中医的辅助下,西医减轻了压力,减轻了副作用,提高了治疗极限。
虽然,中医无法像西医那样,救急,救命,目前也缺乏精准,全面的现代科学原理。但是只要能治病,为何要放弃这一安全长效的治疗方案呢?
当然,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中医的科学原理,不断把中药提炼成易于吸收的药品,增加其治愈速度和效率,降低治疗成本。放掉对中医的偏见,重新拿起《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当你探寻《诗经》的春天时,千万别忘了,在春天里,为“卷耳、芣苢、木瓜、蒹葭”浇一点水,施一点肥,唱一曲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