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4-5-25 20:29 编辑
杨奎松评价:金一南和他的《苦难辉煌》(转载)
编发/林深数树
【编发前言】
我们还是要取科学和务实的态度,追求正史、正信、正能量!庶几民族文化复兴大业可成。
北大教授杨奎松写15000字长...@半熟芝史i的动态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 ... 4591170730032748024
北大教授杨奎松写15000字长文,怒批金一南《苦难辉煌》“历史写成这样,粗制滥造,误人误国…”然而,有趣的手机金一南将军的书获得了“出版最高奖”,并改编成了12集纪录片,于央视黄金时间段播出!回头看,北大教授的观点我们如何看待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本书都如同一座时光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曾经的辉煌与苦难。然而,当一部历史巨著成为争议的焦点,争论与矛盾就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初春时节,一场学术风暴在知识界悄然兴起。北大教授杨奎松以一篇长文,对《苦难辉煌》进行了犀利批评,指责其“粗制滥造,误人误国”。这部由初中辍学、曾是玻璃工人的金一南将军所著的巨著,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感人的文笔,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然而,正是这种视角与文笔,成为了杨教授批评的对象。他认为,《苦难辉煌》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严重问题,偏激浪漫,错漏百出,对历史研究存在误导。
这场论战,瞬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业历史学者们纷纷表态支持杨教授,认为这部作品更像一部文学作品,而非标准的历史著作。然而,广大公众读者却对此书赞誉有加,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团体学习的教材。论战的火焰愈演愈烈,然而,在争议的风浪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悄然而至。
《苦难辉煌》摘得了当年度国家图书奖,成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更令人意外的是,它还被改编成备受瞩目的同名电视纪录片,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一时间,杨教授的批评似乎成了无人问津的孤证。
然而,让我们在喧嚣的表面下停下脚步,审视这场论战的实质。首先,杨教授的学术批评并非毫无道理。他指出的历史事实处理问题确实存在,这部作品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感性的文学色彩,而非严谨的历史研究。其次,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或许更多是因为它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而非其学术价值。它让历史变得更加贴近公众,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这正是它的重要意义所在。第三,金教授与杨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一个强调通俗性,一个坚持学术性,二者之间的价值分歧本身就是正常的。
然而,这场论战所折射出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更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表达。它代表了当代公众集体记忆中某些深层主题的突出体现。这种记忆的价值,需要我们用更为宽容的视角去理解。或许,《苦难辉煌》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民族主义史观的代表,强调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历史上经受的苦难和屈辱,以唤起民族主义情感。然而,这种史观也需要在今天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和批判。
综上所述,这场论战实际上反映了复杂的历史记忆、价值理念的碰撞。我们需要在保持批判精神的同时,也要用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达。或许,这种理解之道,才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