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4-10-28 09:10 编辑
昨天早晨在楼下,看到一邻居,走路一瘸一拐,问其故,他说是得了痛风,痛的不得了。
这病我也有,发作的时候,那种感觉无法形容,怎一个痛字了得。我的尿酸值发病的时候是四百七,其实,不算太高,但是,安全值是在三百四以下,显然超越安全值了,体内嘌呤无法正常分解,出现痛风。
邻居说他第一次得这个,其实尿酸值不怎么高,才三百七,告诉我正在服用非布司他,我建议他把这药停了,给他一方子,霍山石斛,栀子,白茶,冲泡水喝,基本就是一粒栀子,少许霍山石斛,白茶冲泡就可以,不出三天症状基本就退了。
因为现有的所谓治疗痛风的药物比如秋水碱,非布司他这一类的药效挺快,但是身体伤害很大,若长期服用,必定对肾功能有损伤。
我现在一周内,会喝一到两天这种茶,其实味道没怎么变,而且这三种东西冲泡之后,好像口感更好。已经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偶尔查一下尿酸,就在三百二上下,很稳定。
有痛风症状的朋友,不妨试试看。
接着说茶吧。
想说说几个不同的朝代历史时期,对茶叶的一些处理方法,以及饮用方式。
我看到泌水的临帖留言,十分感谢。但是,茶这种饮品,最初并非是是民间造,然后上贡给王室的,我的理解是,茶首先是被民间饮用流传之后,形成等级作为贡品了。说到底,最早百姓是茶的发现和受品人。
因为茶这种植物,分布广泛,老少咸宜,所以,茶的发展和推广百姓是原动力。
1. 始于唐代的蒸青茶饼
唐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远,制茶多用晒和烘的方式制茶成饼。这应当是茶饼最初的制造工艺和方法,但是,这种制茶成饼的方式,虽然方便的茶叶的存储,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茶冲泡之后出现青涩的味感。
唐代在制茶工艺上有一个大的提升,那就是出现了“蒸青法”。所谓蒸青,是用蒸汽来破坏茶鲜叶中的酶活性,蒸青晾干之后的茶具有色泽深绿,茶汤浅绿,茶底青绿的“三绿”特色,香气带着青气,基本让茶叶有真色,真香,真味的天然特色。
陆羽《茶经.三之造》里有如此表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大致翻译出来,就是在晴好的采茶日子,采摘嫩叶,然后把这些鲜嫩的茶叶用蒸的方式脱水,然后捣成碎末,用模具拍压挤压成饼,然后烘焙干燥,茶饼上穿孔,用绳索穿起来,封存储用。
2. 巅峰上的宋代龙凤团茶
宋代宫廷饮茶,较之唐代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贡茶就成为新宠热品。宋真宗时,任命了一个叫丁谓的官员到福建做转运使,负责御茶监制,负责为王室进贡龙凤茶团。到了宋庆历年,蔡襄任转运使,创制了小龙团茶,其品精绝,二十饼茶重五百克,每一饼价值金二两。等到宋神宗时,转运使贾青又造出密云龙茶,云纹更加精细,因为供不应求,皇亲国戚绞尽脑汁求茶,宋神宗无奈下令不再造。宋人赵汝励有书《北苑别录》里记载了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 采茶之外,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
采到茶芽之后,先浸泡水中,挑选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于瓦盆内兑水研磨,然后放入龙凤模压制成饼,烘干成龙凤茶。
北宋贡茶龙凤团茶,是因为茶饼上印有龙凤纹饰而得名,因为制作此茶耗时费工,成本昂贵,后此茶消亡。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