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11-20 09:58 编辑
观影前,不对,是观这部影前,罗马代表浪漫,文艺,典雅。
故而我记得住很多俗语。譬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再如,条条大路通罗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身在罗马,要像罗马人一样。它的翻译不是入乡随俗,而是一种旅居姿态,类似自由、随性,类似风流而不下流,类似就着阳光荡漾在街头,类似与陌生人喝杯咖啡远比爱情来得有趣……
观影后,罗马依旧是罗马。建筑、雕塑、绘画,神秘如初,魅惑如初。艺术深厚了电影内涵,电影也铺陈了文化底蕴。这大概是“绝美”之第一层面,美在不同凡响:建筑的古老气息,颇有深意的雕塑、绘画,以及现代的城市风貌,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浮想联翩。
从前听闻音乐有别,如乱耳之“丝竹”和养心之“素琴”。想不到在这部影片里具象:奔放的,急促的,浮夸的,癫狂而嘈杂,嘈杂而荒诞,荒诞而恣意,引爆俗世的狂欢;更多是适时而起的优美旋律和悠扬歌声,或安抚深处的躁动,或慰藉漫漫弥散的忧伤。
不像印度电影里歌舞的无厘头呈现,这部《绝美之城》的歌舞、音乐恰如其分,甚至可以说与剧情发展相得益彰。有了音乐歌舞的陪衬,片子显得文艺范儿更足,思想性、艺术性,连同哲理性,都无端端深刻了许多。
观影期间好几次,有戳停回放,再听音乐的冲动。这大概便是“绝美”之第二层面了吧?以独特的音乐与观众达成共鸣。这座城市本该如此繁华、热闹,也本该如此寂静、唯美。
以上陈述,是宕开一笔。
片子贯穿始终的,是有人的江湖。这一处江湖充满欢乐,溢满奢华之气。缤纷,是这个词吧?文友云川说,“这部影片在我心里撒下了太多花瓣,纷纷扬扬,满眼繁华,无法聚焦,任她坠落,覆盖屏幕前的看客。”
看不到主线故事,有的,是浮光掠影和镜头切换。云川用了一个词:纷乱。
觥筹交错的社交,流光溢彩的奢靡,媚眼如丝的勾搭,恣意随性的放纵……若是不考虑堕落、空虚、麻木、沉沦这类不和谐的词汇走向,就确乎完美了!
男主Jep就在这种绝美的繁华下度过了他的大半生。
是的,你没看错。这,便是我所概括的“绝美”之第三层面。
我不仇富。恰恰相反,我羡慕——上流社会的“腐化”生活,是底层很难想象,也奢求不来的。观影期间,有瞬间憧憬:阿门,若有机会,让我堕落一次吧。
情绪上头而已。屏幕前,扮演吃瓜群众,才是我该代入的角色。
继续剧情,Jep的主角担当,在于脱开俗世的“俗”,发现“绝美”新的层面。为此,他须从群魔乱舞中抽离出来,透析欲望和躁动的无聊,看透艺术家装腔作势的虚伪,理解画家小女孩的乍然崩溃,悲悯飞刀表演者的勉力强撑,以及看厌、看倦各色人等,从而认真思考存在的意义。
契机,是老修女出场。她是个苦修,不能再老的老,却艰难“爬”上了教堂圣阶——是真的爬,四肢着地,蠕蠕而上,靠躯体辅助。她告诉男主,她只吃植物根,是因为“根”最重要。哇,好有禅意的样子!
神性效果就出来了:一群火烈鸟簇拥着玛利亚修女,祥和,美好,圣洁,又因修女轻轻吹口气而齐齐向高、向远飞。
是男主内心的戏法叠加,更是“绝美”的第四层面,所谓最高层面的指向和内涵。
至于“根”,牵连到最初,也即男主最初的悸动:海岛,夏夜,晚风。少女的胴体和处子香。
还懵懂?就再次宕开,举两例子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相似场景:“我”跌落进一个男子怀里——此前因遭遇黑熊,是脱了上衣,赤裸双乳(氏族传说,可麻痹黑熊)状态。
想象你是那个男子,走在无人的森林里,忽然被只山妖撞入怀中,貌美若精灵,性感又妩媚,无骨般纤柔,赤身而不觉,偏眼神纯净若孩童,心弦该是怎样的触动和震颤?
我有个朋友说,他流泪了,无声的泪,浑身颤栗的那种。是的,他青梅竹马的女友,鼓足勇气撩开上衣,给他看了一眼——一眼万年,哪怕他后来在红尘迷失,那一刻的强烈震撼依旧铭记于心永不能忘却。无关肉欲,无关其他,就是绝美的,生命的本真。
事实上,与老修女灵魂对接之前,男主有个脱衣露肉的镜头。若说,此前衣冠遮掩还有儒雅和帅气,此刻就只残余老迈松弛和岁月不堪。大抵已是暗示:繁华终有落尽时。
一个生机蓬勃的少女,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生命伊始和返璞归真。芙蓉初发和朽木生花。或许,这才是人生的解读密码?总不过起点和终点,期间是浮沉,是兜转,是挣扎,是困顿,是无常,更是戏法。
片子看完了,发现浮华不是我所爱,洞悉也不是。前者让人在喧嚣里脑袋瓜子嗡嗡响,后者需静坐岁月堪破红粉骷髅的心性。而我更多停留在罗马文化和音乐的欢喜上,把有人的江湖和浮华给忽略了个七七八八。
莫名想笑,想说一声:各有绝美,君宜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