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固穷”的“固穷”,上溯至“从者病,莫能兴”中的“病”的探讨,在情理之中。哪种争论我肯定都乐见其成,毕竟很多不成体系的零碎认知,能借此机会重新整合一遍又一遍了。
(引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就临夫子的当前解读,我有不能认同的,试着聊聊:
临夫子解读:“君子固穷”——君子只会暂且穷途。“从者病,莫能兴”——随从饿得犹如患病,无精打采,悲观情绪弥漫。
君子固穷,我虽不认同,但暂不多聊。本次落在“病”字的探讨吧。如下:
“从者病”,若独立存在还真不好权衡,但它后面接“莫能兴”就耐人寻味了。“从者”怎么个“兴”法?“精神振作”吗?大抵临夫子就是这个推演思路。
然,关联“从者”的身份地位,其“兴”或“不兴”于局势有多大影响?值得“子路”愠于色,发于声,非要跟先生讨论什么呢?而况真解释为“从者生病”的话,又何须来句“莫能兴”多此一举?
古人讲究言简意赅,一个“病”字已能够概述当时情形,再补充描画“精神不振作”啊什么的,便总让我觉得画蛇添足。
故而我以为原断句本身,可能值得再斟酌推敲:譬如,“从者病,莫能兴”的逗号是多出来的。如此,“病”可以理解为谓语动词,而“莫能兴”合起来作为“病”的宾语。
这样,“病”的注译,就有几种参考(后见),而我倾向于择一、二考虑:
一、担心;忧虑。
1.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二、责备;不满。
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而犹未能浸淫乎三代之教者,旬宣之道未尽,廉耻之化未兴,诟病之风未除也。(元·揭傒斯《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正序》)
三、疲惫不堪;困苦不堪;穷愁潦倒。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2.郑人病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论币重)译文:“郑国的百姓因为这个而穷困潦倒”
四、羞辱;伤害。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