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与缸有关——跟小毒一个
查看: 782|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缸有关——跟小毒一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1-5 14: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5-1-5 14:59 编辑

  老屋的记忆里,缸钵坛罐的陶、瓷器很多。很长时间里我分不清坛和缸的区别,还以为是按器的大小或容量来判断:大的就是缸子,小的就是坛子。

  终于有一天,我姐跟我说,坛子在近坛口处另有一圈专门的沿口,略向上倾的可容少量清水,跟坛盖配合能严丝合缝,起到很好的密封效果;缸子呢,用来装方便取用,不需要密封的东西,都是底小口大,没有配套的盖子。

  认真想了一下,还真是的。清代一代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有句名言:“以小博大,十万银子作百万的生意,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

  实业、融资什么的生意经我指定研究不了,但胡雪岩的话倒是恰好对应了我姐的说辞:坛,是有盖的,大的,小的,都有盖;然,大的水缸也好,半大的沥水缸,还有其他缸子都好,确乎都是没有配套盖子的。

  单从容量来说,我家确乎有个大坛子,专门用来腌制咸菜的,虽然大不过我家的大水缸、大米缸,却肯定大得过另一个沥水缸的。可见,缸和坛的分类,的确不是以大小来定的。

  回到我家的容器话题:半大的沥水缸,从前的从前,农家几乎都用。

  我家的这个底面直径不足半米吧,高估摸有半米多,缸口直径却很大,起码得有1米开外,缸身保留着陶制品的独特红泥色。

  那会儿乡村都是柴锅煮饭(不像现在电饭锅一步到位)。我还记得煮饭分两步走:第一步,煮到半生熟,用筲箕把饭沥起来——筲箕下面分流盛米汤的容器,就是上大下小的半大沥水缸子。第二步,才是把半生熟的米饭放进甑子蒸熟或直接放回锅里闷熟。

  暖热的米汤留在缸内啥时候想喝都行,我是宁愿等它稍冷,米汤面上结了薄薄的一层汤膜,再揭起来吃掉的。至于米汤本身的营养价值,我母亲经常这么说:XXX家的媳妇没有奶水,全靠米汤把孩子养大。而今,随着厨房工具的改进,是很难喝到纯正的米汤了,沥水缸大概就没了存在价值?

  沥水缸还有其他用处。比如做农家豆腐也是拿它隔离滤水的。还有做米凉粉的时候,既可以通过清水凉却少量的“面鱼”,也可以直接用来定型整个米凉粉——泡发好的大米用石磨碾成米浆,用铲子搅动在锅内熬煮了又熬煮,火候到了趁滚热舀进缸内去装好,到自然放凉了倒出来,就OK——一个白嫩嫩、颤巍巍,倒扣的“缸子”。

  除了盛装液态物事,敞口缸还有个功能,是:晾晒。

  比如制作农家豆瓣辣椒,或者涂抹腊肉需要的酱料,都有个发酵到晾晒的过程。这么个大开口的缸子便派上用途:最适合置于阳光下,360度无死角的感觉。

  但,灰尘和蚊蝇总要避避的,怎么办呢?用竹篾比照着缸口大小圈个圆环,中央以竹片呈十字架固定,再派孩子四处去找蛛丝绕上就行,通风透气还不妨碍阳光直射的简易“缸盖”分分钟出炉。醇醇的辣椒或酱香味儿,便从各农家院子飘出,飘满了童年时光。

  而今去想,可怜结网的小蜘蛛们,“八卦阵”被破坏了一次又一次……

  缸子为嘛没有盖呢?倒是也能想明白,缸子的开口太大,瓦陶瓷这类易碎的材质,注定了没法平铺太宽。若实在需要盖子的话可以用木板拼接成木盖代替。记得我家就有超大的水缸和米缸,都各配了个圆桌那么大的木盖子,还是我母亲请木匠的亲戚专门做的呢。

  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说敞口大缸烧造非常困难。有个科学术语叫“应力”,意思是在烧造陶缸的时候,敞口容易像开花一样裂开。所以古代很多浅缸、小缸,却找不到深腹缸,尤其是大缸。

  有人以此论证说“司马光砸缸”实际上砸的并不是缸,就对应的历史时段而言,中国陶艺尚达不到“缸”的开口程度,合该是“司马光破瓮”。

  我此前单晓得“请君入瓮”,“瓮中捉鳖”这类词,从而能勉强推导出来:缸是开口的,而瓮是收口的。却绝料想不到,“缸”和“瓮”还有这么一段公案。

  如此想来,吕雉做人彘,有说丢在猪圈,也有说丢在粪坑,却唯独没有“大瓮”说——武侠、恐怖类小说,却有此脑洞——莫不是汉代的烧制技术不到位?

  那么,什么时候大瓮出世?什么时候大缸出世的呢?还真,……值得推敲。

  凭我当前的学识,自然断不了公案,只莫名对中华文化更多了兴趣:就一个小小的收口处理,都能演绎出瓮和缸的力学,还能透析陶艺的历史文化进程。

  就问你:能想到不?

  村庄失守,老屋,也无处可觅。家里现存的,只有几个坛子,陶艺的坛,更能保持泡菜和咸菜的独特风味儿。可称为“缸”的,其实很多。比如:鱼缸,酒缸,烟灰缸。然,跟我们这代人心目中的“缸”相去甚远。

  说及大缸、瓦缸,包括大瓮、陶瓮,下一辈,下下辈,都很难想象了吧?关乎村庄的记忆大概也就此断层、断代,和我们这批人差不多,渐渐成为了孩子们眼里的老古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1-5 14:30 |只看该作者
@退休民工 ,来看看你姐我能不能写这个题材?嗯哼!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1-5 14:3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1-5 14:30
@退休民工 ,来看看你姐我能不能写这个题材?嗯哼!

哈哈哈 许地山

距离产生自由,这个题材拿捏的好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1-5 14:40 |只看该作者
坐忘庄 发表于 2025-1-5 14:34
哈哈哈 许地山

距离产生自由,这个题材拿捏的好

跟他玩笑的。他是个少年老成的,天天恨不得鄙视我八百遍。除了年龄!~!~~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1-5 14:50 |只看该作者
文思泉涌,是怎么做到的?请教。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1-5 15:08 |只看该作者
余大寒 发表于 2025-1-5 14:50
文思泉涌,是怎么做到的?请教。

大寒你把我笑得不要不要的。。。。小毒写这个题材的时候已经多久了呀。。。。我,我这好不容易拼凑几个字来应和他一下。如果这个都算文思泉涌,这泉水得有多枯竭呀?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1-5 15:23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1-5 15:08
大寒你把我笑得不要不要的。。。。小毒写这个题材的时候已经多久了呀。。。。我,我这好不容易拼凑几个字 ...

我又说错话了吗?哈哈,我觉得我还是见过一些世面,知道一些文字的优劣啊。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1-5 15:26 |只看该作者
余大寒 发表于 2025-1-5 15:23
我又说错话了吗?哈哈,我觉得我还是见过一些世面,知道一些文字的优劣啊。

好吧,是我说错话了,不应该谦虚的,就坦然接受你的表扬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1-5 15:36 |只看该作者

差一个司马光,打回去重作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1-5 15:36 |只看该作者
司马光砸缸,金豆豆刨缸。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1-5 15:4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到了北京,我才知道有你说的那种坛子,坛口下方带一圈沿,能储水跟坛盖密封的。

在东北无论是缸还是坛子都是后配的木头盖,回来发展到了塑料盖。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1-5 15:43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1-5 15:36
差一个司马光,打回去重作

司马光很忙,在忙着找石头,准备砸缸,抑或破瓮。。。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1-5 15: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家那时候有一个大水缸,父亲从井台那边把水挑回来倒在水缸里。
还有一个大的酸菜缸,腌酸菜用。
还有一个酱缸,小一些

坛子就是腌咸菜、腌鸡蛋用

还有特别小的荤油坛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1-5 15:44 |只看该作者
云水梦 发表于 2025-1-5 15:36
司马光砸缸,金豆豆刨缸。

哈哈。闲着也是闲着,刨着玩儿。。。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1-5 15:44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1-5 15:40
到了北京,我才知道有你说的那种坛子,坛口下方带一圈沿,能储水跟坛盖密封的。

在东北无论是缸还是坛 ...

你们大东北欺负人。我们这边坛子是标配,必须有盖子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1-5 15: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米汤那个我们也有,一般都是盛在盆里,吃完饭喝一碗,或者做菜的时候放进去做菜汤。不储存,喝不完就扔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1-5 15:47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1-5 15:43
记得我家那时候有一个大水缸,父亲从井台那边把水挑回来倒在水缸里。
还有一个大的酸菜缸,腌酸菜用。
...

啊?你们用大缸子泡酸菜?这得供多少人吃的。。。我们四川除了泡菜厂,家户人家都是泡菜坛子。。。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1-5 15:58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1-5 15:45
米汤那个我们也有,一般都是盛在盆里,吃完饭喝一碗,或者做菜的时候放进去做菜汤。不储存,喝不完就扔了 ...

好像陶缸更有保温性?而且沉稳,比较方便沥水,容量也足够。。。我们老家一直都用专门的沥水缸。。。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1-5 16:01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1-5 15:43
司马光很忙,在忙着找石头,准备砸缸,抑或破瓮。。。



哈哈哈,司马光忙着砸光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1-5 16:0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1-5 16:01
哈哈哈,司马光忙着砸光

哈哈哈

比资治通鉴还累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1-5 19:09 |只看该作者
坐忘庄 发表于 2025-1-5 16:02
哈哈哈

比资治通鉴还累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1-5 19:18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1-5 15:44
你们大东北欺负人。我们这边坛子是标配,必须有盖子的。。。

东北的坛子要是配盖儿,就怕你双手端不起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1-5 19:26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1-5 14:30
@退休民工 ,来看看你姐我能不能写这个题材?嗯哼!

啰嗦半天也没说清楚缸与罈子的区别!它俩的区别并不在于有无存水的荷叶边或盖子,而在于开口:敞口的叫缸,收口的叫罈子。至于坛子,那是垒筑起来的台地。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1-5 19:30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1-5 15:40
到了北京,我才知道有你说的那种坛子,坛口下方带一圈沿,能储水跟坛盖密封的。

在东北无论是缸还是坛 ...

因此,什么存水荷叶边、盖子啥的,都不是区分二者的标志。区分二者的标志是:壁沿直上,敞口(又叫直口)的,叫缸;壁沿在近口处聚拢,收口的,叫罈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1-5 19:32 |只看该作者
刘庄主 发表于 2025-1-5 19:18
东北的坛子要是配盖儿,就怕你双手端不起来。

她是把泡菜罈子当成了唯一的叫罈子的物件。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1-5 19:34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5-1-5 19:26
啰嗦半天也没说清楚缸与罈子的区别!它俩的区别并不在于有无存水的荷叶边或盖子,而在于开口: ...

怀疑你没读文字。你这样,……怎么区别瓮和坛?瓮难道不是收口的么。。。。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1-5 19:35 |只看该作者
刘庄主 发表于 2025-1-5 19:18
东北的坛子要是配盖儿,就怕你双手端不起来。

这得是多大的坛子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1-5 19:35 |只看该作者
再折长亭柳 发表于 2025-1-5 19:32
她是把泡菜罈子当成了唯一的叫罈子的物件。

这事儿就像刚解放定成份,南方十亩是地主,东北十五亩是贫农。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1-5 19:3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六星就是一个大水缸。各个版块就是一个个坛子。哎嘛,我咋这么聪明呢!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1-5 20: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5-1-5 20:34 编辑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1-5 19:34
怀疑你没读文字。你这样,……怎么区别瓮和坛?瓮难道不是收口的么。。。。

瓮也属于罈子,只不过它是罈子中的爷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