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8-19 16:21 编辑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篇《芣苢》,在字词方面我想就两个地方说说看法:一是采采,翻译成今天口语就是“采呀采{芣苢}”,这一点,古人说得明白,采采,事之又事也。我小时候学过的游戏《找朋友》,第一句“找呀找朋友”,如果用诗经的写法就是“找找朋友”。闻一多说采采是粲粲,把它当成芣苢的定语解释,我认为他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泥于同音假借,求说得通罢了。至于薄言采之的采,我估计这不是从爪从木会意的“采”,有可能是象形的“采”【这个字不会打,见说文卷二上,读若辨,像兽爪之形,辨别之意】这两个字篆体不同,今天楷体就一样了,如“番”等。我觉得这里当采摘解释,文意不顺,才这样猜想,也没见前人这样解释,诗经是用秦汉之前的文字书写,要是有幸能见到篆体版本的诗经看看就好了。二是“薄言”,网上见到的大多都说是语助,无实义。清人人高邮王家父子也是这样解释的。我以为这样解释太过笼统,所有文句中所谓的语助,都不是凭空而来,有需要才有相应的文字。例如,汉广的不可求思中的“思”字,我个人在吟诵里是把“思”想像成家乡方言的那个拖音。所以,思译成语助,虽没说明白,却是有道理的。但把关雎的寤寐思服的思说成语助{例如王的经传释词},我就反对。薄言在诗经里出现很多,是固定词汇了。我以为薄言就是薄然,迫然。匆忙的,急迫的。芣苢这一篇,我翻译如下:
采呀采芣苢,快点儿去寻觅。
采呀采芣苢,快点儿去找到。
采呀采芣苢,快点儿来收拾。
采呀采芣苢,快点儿来勒取。
采呀采芣苢,快点儿来放进衣襟。
采呀采芣苢,快点儿把装满的衣襟系紧。
我读国风,如《兔罝》等,还能读到创作的痕迹,而《芣苢》这样的,才是纯粹的民歌,一样的句法,每句换一个字,辨别,找到,择拾,勒取,装貯,它是劳动的节律,也是诗歌的明快。只有劳动里,才有这样的充实和快乐,上乘的诗歌,也只来源于劳动。民歌的美,美得没有理由,简单的句法,吟诵中,我自然就看到了一群采车臣草的妇女,他们一边采摘,一边唱着这首芣苢。古人把它类比成后世的竹枝词,真是相当精彩的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