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华蜕尽应显真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根本不同的两本书,前者是史志类书籍,后者是通俗小说类书籍。在坊间,《三国演义》几乎妇孺皆知,而《三国志》知之者渐少,大有束之高阁的趋势。
《三国志》力求呈现史实,很少挟带个人观点;《三国演义》秉持的是兴灭国继绝世的正统观念,它虽然演绎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但对人物主观境界的刻画和事记的是非曲直,多有颠覆性的改变。为了区分善恶忠奸,为了故事的完整完美,不惜遮掩埋没史实,改变故事情节,过度地丑化或美化主要人物,使现代的国人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陷入是非混淆不清。
对主要人物曹操的评价,民间历来都认为他是奸雄,就连戏曲里的曹操都是大白脸,可见《三国演义》的影响至深至远。比较真实的曹操形象在《三国志》里有充分表达。《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在西晋初,作者的写作环境已无曹魏的势力影响,少了很多为权威者讳的顾虑。司马氏的势力多是在曹魏集团里壮大起来的,他又从曹魏集团谋夺来了政权,实在不好意思说曹魏的坏话,但史实证明了曹魏的污点,司马氏也不去过多地遮掩。倒是司马氏的很多卑污之处,作者陈寿隐晦了不少。因为对曹魏集团可以秉笔直书,所以曹操的生平行状是比较真实的。
曹操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在汉末已无权势可言。曹操首倡大义讨伐董卓,是在散尽家财白手起家的境况下,他的势力影响远远不及袁绍、刘表、袁术等人。正是他的志向抱负和非凡的才略成就了他的由弱变强。汉末的中央政权,基本丧失了号令天下的能力,加上董卓挟持献帝及皇室,皇族连生命的保障都没有,哪里又有尊严可言。那个时候,老百姓饱受战乱,各个都在顾命,恐怕很难对皇帝的生死休咎有些许关心。地主阶级和文人世宦却有不同,他们贪恋生命财产,向往太平盛世给他们带来的安定富足和荣誉,对汉室江山的复振抱有强烈的希望。这个时候举兵的人,口号都是安汉讨逆。黄巾军不识这个大体,举起了造反的旗帜,结果遭到残酷的镇压。这说明汉政权虽然油尽灯暗,它的封建一统的影响还是相当强大的。曹操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迎献帝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各地军阀尚在懵懂的时候占了这个先机。天子是汉的天子,他就是汉的勤王重臣。从而取得地主阶级的信任和支持,文人谋士的向心辏集,小股武装割据势力的归附。自从把天子操控手中,曹操在政治军事人事诸方面都赢得了主动权。
曹操的迎拥汉献帝,只是对他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有所裨益,真正扭转局势稳定天下,还是取决于它的战略战术的正确,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勇于进取。曹操最艰苦的时期莫过于兖州初创。剿讨黄巾曹操取得很大胜利,他在众多的降服军队里,挑选一批能征惯战的兵将组成著名的“青州兵”,打下兖州这块地盘,就跃跃欲试要向徐州扩展。碰巧徐州的主官陶谦手下的官兵把避乱山中的曹操的父亲杀害了,曹操就借了这个报仇的名头,发兵讨伐陶谦。战局未见分晓,根据地兖州就出了乱子。兖州的张邈和陈宫叛应吕布,搅攉得兖州地区乌烟瘴气,很多郡县都望风而降,只剩下三座城池未被攻陷。曹操只得回兵与吕布战斗,失利且伤了左手。又遇蝗灾,军队乏食,兵员减少到万余人。这时河北的袁绍递来橄榄枝,要曹操来冀州发展。曹操为艰难的形势所迫,将要答应依附,是曹操的谋友程昱出面力劝,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其艰难危悬可以想见。
灭了吕布,打跑刘备,曹操在黄淮地区几无敌手。这时河北的袁绍也把老对头公孙瓒解决掉了,此刻袁绍和曹操彼此都把对方视为天下第一劲敌。袁绍布置停当后方,就亲率大队兵马直逼黄河沿线。曹操的兵力虽然不及袁绍,但兵将个个都是从血火拼争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战斗力比闭关固守的袁军要强。虽然力量悬殊,曹军还是把袁军死死地抵拒住了将近半年时间。袁绍地盘广大,战事相对又少,后方粮草供应充足;曹操这边,中原连年灾荒,战事频仍,侧翼和腹背都有强敌威胁。粮草短缺,迫使曹操想退兵回保许昌。他在给荀彧的信中坦露了这个殷忧。荀彧劝他不能走这条败亡之路,并分析局势,在敌我双方都很窘急的情况下,正是用奇计制胜的好机会。曹操的心灯被拨明了,他决定要放手一搏,亲选五千精兵,夤夜突袭袁绍的聚粮之地。由于时急事骤,袁绍来不及救援,粮草军械悉数被曹操焚毁,导致军心涣散,溃逃无制,袁绍一败涂地。
曹操经历的很多战斗都是以小博大,他深信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和坚强信念,长期的亲临前敌,使他和将士建立起亲如骨肉的关系。不惜财物重赏有功者,战有败衄失利,他神情镇定指挥自若,事后总结教训能勇于承担责任,引咎自责。这样就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往往绝处逢生,转败为胜。曹操的大将很多,他们跟随曹操南北转战,忠烈不二,对曹操从来都言听计从不见违拗。这充分说明曹操确实能以身作则,和将士浑如一家,更显见他对军队建设的倾心重视。 有大愿想必有大心胸大肚量。张绣的降而复叛,给曹操造成丧子败军,几乎就擒的创伤,但后来张绣诚心来投,曹操尽释前仇,依然委以方面;刘备的来奔,曹操处处礼待,刘备借故离去,曹操力排众议仍然借兵与他;对关羽的宠待,超于众将,彼时刘备在袁绍处,曹操与袁绍正是敌对,关羽寻刘,曹操不失初诺,忍痛让他离去。他如臧霸、刘岱等人降顺之初,曹操对他们都未查明心迹,但果断地委以重任。这样的事例不可枚举。从谏如流是曹操的又一大特点。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谋士的献计设策,曹操每每采取,就连在官渡之战之前弃袁来投的许攸献的计策,曹操都深信不疑,亲率精锐部队输死博战,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
历来论者多对曹操封王称孤视为篡逆。平心而论,曹操的浴血奋战,艰苦卓绝都是史无前例的。汉高祖刘邦荥阳战败,带少数亲随逃走;成皋被困,又落荒而去。曹操极少这样的事情,他都是站在战斗的最前线,与将士同生死共荣辱。平定天下,他的功劳占第一。功盖天下,仅仅封为武平侯是曹操不愿接受的,也是不能服人的。当时很多文武大臣上表劝进,其中一节是这样写的,“往者天下崩乱,群雄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明公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二袁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之类,殄灭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二十余年,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虽然有谀奉之嫌,考察实情,却非虚妄。
曹操何等明白,他已经功高震主,已经权倾天下,他已经没有退路。如果逊位让权,他极有可蹈灭顶之灾,初见曙光的国家极有可能再度陷入混乱。曹操在他的“已亥令”中,推诚布公地表露了心迹,“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后世很多学者设身处地研究曹操,都认为他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大实话。
史料表明,汉献帝不能与曹操表里如一地合作。朝事混同,手续复杂,既然政令出自曹操,汉政权已形同虚设。魏王府的设立·,两股势力泾渭分明。死心塌地抱着汉室不丢的大臣,可以和天子在一起;忠于曹操的文臣武将,就名正言顺地出入魏王府。这样做,能更好地控制朝政局面,于汉献帝这个闲散天子也不无好处。
曹操为什么没有废黜汉献帝?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已经满足持衡朝野,安稳自保的状况;他不想进一步得罪满怀热望恢复汉室的地主阶级和封建文人;他不想步王莽的后尘,使初治的天下重陷纷争。另有一个原因是汉献帝本就懦弱,已是笼中之鸟,权力已被剥夺殆尽,推翻他已无必要且有麻烦。曹操称王之后,也的确能善待汉献帝,直至曹丕称帝后,对汉皇室的待遇一直很优厚。献帝不操心朝政,不担心迫害,得以寿终正寝。
历来对曹操的最大非议,是他的阴鸷残暴,多疑忌刻。创业初期在兖州,他的报复手段极其残忍,所过之地多行杀戮。对原来的仇家,降而复叛的城池,攻破后即行屠城。这里头也有他很大的客观原因。曹操剿讨黄巾军取得很大胜利,投降的黄巾军有二十多万,曹操甄选了一部分组成“青州兵”,其余的多行遣散。“青州兵"的纪律性很差,烧杀抢掠的事情经常发生。曹操顾虑初降之兵如整肃太严,则急迫生变,所以纵容放任也是出于无奈。董承的“衣带诏”事件,对曹操的刺激很大,使曹操看清了献帝的真实内心,同时也下决心消灭敌对势力。凡牵涉到此案的,无论文官武将都毫不留情地进行诛杀清洗。晋封魏王前后,也是他打击异己的集中时期,轻则黜陟,重则杀掉,就连平时违拗高傲的官员也不放过。客观上看,为了他封王扫清道路,实际也是为世子曹丕接替汉政权廓清了障碍。
曹操是个值得敬佩的人物,他没有投靠依附过任何人,全凭自己的智慧豪爽打下江山。刘备的委身投靠多家主子就失了英雄气概;孙权的子承父业凭依天险就占了便宜。曹操的喜怒哀乐尽情直遂,相比刘备的阳奉阴违就亏折了名节;孙权的缓则倨傲,危则觍颜就曲了大义。曹操的文学才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其诗歌辞赋蔚然大气,脍炙人口,其旨令函告洗练明快,同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无出其右者。曹操的智计、果决、从善如流和活法机变都为后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学习采择,可谓千古以来,特立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