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读史小札】(更新至三)
查看: 3300|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史小札】(更新至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10-23 18: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泌水 于 2016-11-13 15:19 编辑

                                                                 国士也须谋自保
      曹操手下的重臣死的最可惜的要数荀彧。
      东汉末年,天下播荡,荀彧的老家颍川将要遭受战乱,荀彧独将宗族徙居冀州。大军阀袁绍待荀彧如上宾,荀彧通过接触,观察到袁绍徒有其表,不能成王业大事,就毅然弃袁投曹。那个时候,曹操尚在势单力孤,天下群雄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荀彧的来投,使曹操喜之不尽。
      曹操为报父仇,出兵征讨陶谦,命荀彧留守根据地兖州。前线战局未明,后院又见起火,张邈、陈宫叛应吕布,三股势力纵横恣肆于兖州。险恶形势下,荀彧或率众据守城池,或说服其他州郡共同御敌,终于保全了三座城池,以待曹操回兵反攻。板荡识忠臣,曹操由此很佩服荀彧有独当一面的智勇。

      陶谦死,曹操准备乘机夺取徐州,荀彧劝阻他说,兖州是咱的根据地,进可以胜敌,退可以坚守,目前虽然残破,尚有三座城池在,正须苦心经营。刻下正值麦收,军队无粮不战,设若乏食远征,徐州未必我有,吕布再乘机来袭,各种不测蜂起,还望将军熟虑之。曹操仔细地考虑了荀彧的谏言,收回成命,广积粮草,与吕布大战,吕布败走,兖州平定。
      荀彧最大的贡献是建言摧灭袁绍。曹操初迎天子,定都许昌,虽然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却成为众矢之的,军事上面临的危险十分严重。袁绍在北方拥有河朔,手握重兵,时刻有挥师南下的可能;东有枭雄吕布虎视眈眈;南有张绣新胜曹军;西有马超、韩遂关中窥望,四面楚歌,形势直如累卵。曹操殷忧在怀,寝食难安,以致言行举止异于寻常,几乎崩溃。他问计于荀彧,现在要讨伐不义而力不能敌,怎么办?荀彧沉稳地回答他:古之成败者,全靠才智,才智完备,虽弱必强,反之虽强必弱,刘邦项羽的兴衰存亡就是明证。当今与您争天下的强敌,唯有袁绍。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忌刻,任用人才而又猜疑他;您聪明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所用,在度量方面占了优势。袁少做事迟缓,优柔寡断,不能掌握主动权;您能断大事,随机应变,在谋略上胜于他。袁绍统御军队宽缓,法令不立,兵士虽多,没有战斗力;您的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少,都能拼命战斗,从军事上有胜利的把握。袁绍倚仗时代豪门,资格老,以其从容尊贵伪装成智者,沽名钓誉,所以寡能善言的人多归附于他;而您以仁义之心待人,推诚布公不为虚美,处世谨慎,崇尚俭朴,而与有功劳的人却毫不吝惜资财,所以天下忠正诚直追求功效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从德行方面又有了胜算。持这四个有利方面去辅佐天子,匡扶正义,讨伐不宾,谁敢不从?具体到战略部署上,荀彧又说:当今之计,应该先解决吕布,剿讨吕布,袁绍必然作壁上观;扫除吕布这个疮疥之疾,再图袁绍,可无后顾之忧。至于关西军阀,您可借天子的恩威,派使者与他们连合羁縻,这虽然不是长远之计,等到您安定了山东,他们也不会有异动。
      曹操依计而行,五年间,破张绣,擒吕布,与袁绍连战,相拒于官渡。曹操兵力不足,军粮方尽,有退守许昌的打算,他写信给荀彧商议此事。时在许昌的荀彧回信说:您以十分之一的兵众和袁绍抗拒已经半年,说明袁绍兵虽多也拿您没办法。情形危急之下,必将有变,这正是用奇计先机而发的好时候,您千万不要失去信心,不要贻误战机。曹操坚定了信念,亲帅奇兵袭击了袁绍囤积粮草的地方。军无粮自乱,袁绍溃败了,战争的走势一如荀彧预料的那样。历尽艰辛,曹操稳定了中原的局势,做起了独大独强。
      曹操对荀彧的功劳念念不忘,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荀彧做儿媳,并录荀彧前后的功绩,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他给献帝的表章里曾这样说: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纭,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勠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宜彰功勋。
      荀彧对曹操的竭力推举固辞不受,曹操写信给他:与君共事以来,立于朝廷,您的贡献是匡弼时政,您的贡献是荐举贤士,您的贡献是建立大政方针,您的贡献是密谋策划,这就足够了。建立功业不一定都是攻城野战啊!愿您不要再辞让。相信这些言恳意切是曹操的真心话,因为荀彧的才德值得他如此感动;相信此前的合作是精诚固密的,因为有了荀彧的释难决疑,曹操放胆去实行,才得以节节胜利。
      曹操与荀彧的交恶,缘于曹操的进爵国公且备九锡。曹操功满天下,权倾朝野,董昭诸辈动议,曹丞相具有殊勋,宜进爵国公,备九锡。曹操也觉得自己毁家纾国难,浴血奋战,历经艰险,功劳这么大,和诸侯平肩有些亏。如果使位高权重再进一步,不但稳固自保,更利于统一天下。他就去找荀彧咨询商量,谁知荀彧开口就正色道,您当初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持的是忠贞之诚,坚守的是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孜孜以求。曹操被兜头浇一瓢凉水,心里十分不平,思前想后,越发气愤难按。
      毕竟和荀彧是儿女亲家,毕竟荀彧有大功于世,曹操惧于物议,就想了个法子,使荀彧远离朝廷,排除自己进爵道路上的障碍。凑着征讨东吴的机会,曹操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并设法把他滞留在那里。荀彧这样绝顶聪明的人,岂能不知曹操的用心,遂忧愤不已,恹恹不起,不久就死于寿春,时年才五十岁。越明年,曹操顺利地晋爵魏公,继而魏王。
      荀彧与曹操共事十几年,一直看不透曹操的心思,重要的原因是曹操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又是不世出的英雄豪杰。建安初,荀彧劝曹操及早奉迎天子,本意是天子蒙难,义士当有存本之心,危难之时尊奉主上以从民望,是忠烈报国的大丈夫所为。荀彧寄希望于曹操扶持汉室江山的危困,为这样的大英雄出谋献策他是心甘情愿的。而曹操的目的是把汉献帝作为还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偶像,竭力囊括心存汉室的天下英豪为他效命。利于排斥异己,消灭违命,最终易帜为曹氏天下。曹操和荀彧的目的不同,但早期的行为却高度一致。及至大局稳定,曹操露出真实面目,荀彧才如梦方醒,痛悔噬脐。曹操为什么对荀彧愤愤不已,那是他受到荀彧的严厉批评,深刻感觉到目前的荀彧是他问鼎的绊脚石。为什么把荀彧排挤出统治集团,因为他再没有利用价值。荀彧何来忧愤致死,那是他突然发现汉室倾頽依旧不保,自己倾注毕生的精力全是为曹操做了登龙恶助。
      东汉的衰败,最重要的是政治的极端腐败。宦官外戚专权,基层政权瘫痪,皇帝的诏令不行于宫城之外。这样一个腐朽没落、积弱难返的王朝值不值得去竭力挽救,历来众说纷纭。常常想这个事情,刘邦推翻秦王朝是大英雄,曹操挤掉汉献帝怎么就成了奸雄了呢。曹操只不过是变了个法子夺取了政权。他和刘邦不同的是,把皇帝抬上云霄,又拽落于地,玩弄了诸多英雄,欺骗了文人士子。这或许就是他的诟病,虽然他有生之年没有逼宫夺玺。但毕竟曹操的一扫陈腐,力挫群雄,世道安辑,天下焕然,功绩在那儿摆着,不是像演义小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
      荀彧这个人应该无可指摘,他的封建正统观念十分浓厚。那个时代,像他这样世族阀门的士君子都抱有至死不渝的忠君思想,这也是他为曹操埋头做嫁的原动力。当他发现曹操向王权步步紧逼,这才恍然大悟。他知道曹操对他是感恩戴德的,之所以对曹操提出严厉批评,是他想凭着自己在曹操心目中的重大影响,劝曹操回心转意。待到被排挤出中枢,他才感到曹操谋夺的决绝。一世聪明睿智却被深藏不露的曹操玩弄,心中滋味岂是一个悔字了得。
      大凡才高的人,其气必盛,荀彧丢了性命就坏在一个气字上。但能宽缓心胸,不与曹操较真,学学张良的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其富贵荣华,终老一生还是极有可能的。
      荀彧的那个从子荀攸就活络多了,虽然智计不及乃叔,明哲保身的功夫却有过之。还有变色龙贾诩,谋深虑远的华歆等人,都是从便如流的名家。看起来,有志之士在初起奋身时就要选择好道路,度量好前途,一旦决定下来,就要终身不悔。因为一念之差,折了一世英名,殒了卿卿性命,落得后人慨叹追思,又引出西流这篇闲文字,何苦奈尔!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4 09:01 |只看该作者
伴君如伴虎,何止重臣谏士,老虎不吃人那是在午休。
遥想当年赤壁大战前,曹操横槊赋诗后,一槊捅死了乐师师勖,亦千古奇冤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0-24 20: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泌水 于 2016-11-2 19:35 编辑
重磅企鹅 发表于 2016-10-24 09:01
伴君如伴虎,何止重臣谏士,老虎不吃人那是在午休。
遥想当年赤壁大战前,曹操横槊赋诗后,一槊捅死了乐师 ...


捅死乐师一事,在《三国志》里没有记载
即使有,那乐师也是自触霉头
你想啊,横槊赋诗,那是意在做战前动员
乐师当即提出此战不利,那不是寻死么
虽然按现在法律,乐师罪不当死
乐师毕竟是个小人物,如果张辽徐晃之流口出此言
情形当是另一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0-27 14:45 |只看该作者
作为曹操滴老乡,俺必须前来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0-27 14:45 |只看该作者
作为曹操滴老乡,俺必须前来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0-27 14:46 |只看该作者
他被我们这里广为传颂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0-28 14:06 |只看该作者
朝代更迭应该是正常的。谁的江山也不可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就是英雄。
是呀,他刘邦能推翻秦朝取而代之,曹操为什么就不能推翻汉室呢?
好文字,长见识,欣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0-28 16:45 |只看该作者
这算不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呢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0-28 20:32 |只看该作者
西流都可以说书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10-29 14:14 |只看该作者
一叶舟 发表于 2016-10-27 14:45
作为曹操滴老乡,俺必须前来支持

应该支持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10-29 14:15 |只看该作者
一叶舟 发表于 2016-10-27 14:46
他被我们这里广为传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敬重曹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10-29 14:17 |只看该作者
李熙 发表于 2016-10-28 14:06
朝代更迭应该是正常的。谁的江山也不可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就是英雄。
是呀,他刘邦 ...

谢李熙兄弟评鉴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10-29 14:43 |只看该作者
轻言 发表于 2016-10-28 16:45
这算不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呢

严格说也算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现象指的是君臣猜忌
核心是君主宪制不容动摇
只要危及皇权,任谁也不行
荀彧被迫害而死,按三公规制殡葬并加了谥号
他的后代依旧受到礼遇
说明君还是念记臣恩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10-29 14:46 |只看该作者
花开富贵 发表于 2016-10-28 20:32
西流都可以说书了!

写点小感想凑个热闹
好久没见你了,问个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10-31 14:39 |只看该作者
安静读书,又有思考,这年头,这样的人不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10-31 14:41 |只看该作者
建议把括号里的字拿到前面去。
然后弄个更新不断的贴子。
绝对值得一读。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10-31 19:44 |只看该作者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10-31 14:41
建议把括号里的字拿到前面去。
然后弄个更新不断的贴子。
绝对值得一读。

您这个建议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11-4 23:56 |只看该作者
                                         崔琰是个冤死鬼

      三国魏的崔琰,史书上描述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也”。可以想见,崔琰这个人平素不苟言笑,处世肝胆外被,就连心狠如铁、目光如炬的曹操也敬畏他三分。
      崔琰被曹操招纳麾下是在袁绍败衄之后。曹操攻占了袁绍的大部地盘,摧垮了天下第一大劲敌,又从汉献帝那里领了冀州牧的重要职位,局势转危为安,自然喜气洋洋。在一次大宴宾客的聚会上,曹操兴奋地对崔琰说,昨天我阅览了冀州的户籍典册,这次战役打下来,冀州可得三十多万兵众,真是个大州啊!谁知崔琰却正色道,如今天下分崩,九州隳裂,袁绍虽死,他的两个儿子还在互操干戈。冀州地方的百姓因为战乱,暴身于荒野,未听到王者之师仁义之声的先发,没看到战胜者对黎民的存恤抚慰,而你却是先以算计兵役为首务,这能是冀州民众所希望看到的么!曹操听到这一席话十分窘迫,连忙向崔琰道歉。当时在座的宾客都吓得低头屏息,替崔琰捏把汗。
      崔琰这种不留情面的说话方式叫直折。作为一个攻城略地推锋屠戮声势烜赫的大英雄,曹操硬是瓷瞪着眼睛忍下了崔琰的这番指斥。这也正应了前人所说的那句话:心存大愿想,必有大肚量。四海未靖,羽翼未丰,正在用人之际,忍下一口怨气,揽得四方豪杰。再者,崔琰能斗胆说出这些义正辞严的话来,其胆略志量也绝非平庸之辈,这也许是曹操彼时的潜在心理。但崔琰的激切言辞,恐怕在曹操心目中已打上深深的烙印。
      崔琰一生的行状可谓刚直无私。他曾经被曹操聘为长子曹丕的教习老师。曹丕多次易服游猎,志在驱驰,崔琰写信劝谏他,说袁绍的儿子盘游滋侈,义声不闻,虽拥徒百万,跨有河朔,终至无所容足。并告诫曹丕要燔翳捐褶(意即焚灼蒙蔽,捐弃邪曲),不负众望。曹丕敬诚地接受了批评。
      曹操为魏王之初,尚未立太子。次子曹植才华横溢,尤受渥爱,相比之下,曹丕才具不及。曹操在长幼之间犹疑不决,就以信函的方式密访外间大臣。满朝文武对这件敏感棘手的问题噤若寒蝉,唯独崔琰露版发声,直言不易废长立幼,并声言为曹丕的立储要以死守之。而当时的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婿。崔琰的这种亲不掩义的贤德,使曹操喟然长叹,佩服他的公正亮直。
      崔琰的鉴识过人,对司马懿的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殊非常人所及,他始终秉持这个观点;从弟崔林的大器晚成,孙礼、卢毓的三公之才,都是在始萌阶段被他发现,并一力向曹操推荐任用。当时他这个组织部长的眼光和能力,整个魏王朝无出其右者。
      这样一个为核心集团的组建呕心沥血的人,这样一个为公事尽职尽责的人,怎么会受到曹操的迫害而至于死地呢?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刻思考的事情。
      曹操在劝进魏王前后,正是他对政治敏感的最高峰。当一个人的荣誉和威权登峰造极的时候,他有一种高处不胜寒颤栗;有一种木秀于林的忧患。他有一封公开信《乙亥令》,展露无遗地表达了这种心迹:要我随便交出兵权退了职位,去当我的武平侯,实在不可以。真正恐怕离开军队我会遭到祸害。我不但要为子孙谋出路,还要强化国家免于倾危,所以我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至于封邑我可以辞去三分之二,但江湖未静,我绝不可让位。当此时也,曹操不但要严厉弹压站在汉献帝一边的遗老遗少,又要密切监控自己阵营里以匡扶汉室为初衷的反对派。他要投石问路,看哪个背地里嘀嘀咕咕;他要敲山震虎,看哪个敢跳出来横加指责。然后用不同的手段去制服他们,而制服得最彻底的办法是使一部分顽固的反对派永远噤声。
      崔琰正赶上这个茬口。钜鹿人杨训,先时经崔琰举荐给曹操,得到任用。曹操晋位魏王,杨训上表称颂功德,时人讥笑他浮夸虚伪,兼讽崔琰所举失人。崔琰就到杨训那里,取过表章草稿审视。遂给杨训留下一行字“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杨训在表章里都写了些什么,现在不得而知,崔琰的批语究竟是何含意,也不好妄加揣度。如果硬译的话,崔琰的这一行字可以这样理解:看了这份表章,事情做得很好嘛。时运啊时运啊,应该会有变化的时候。有个平时与崔琰有过结的人,向曹操报告了这件事,曹操认为这是腹诽心谤,意指不逊。于是处罚崔琰为徒隶去劳动改造,并使人监视他的言行。谗陷崔琰的人向曹操举报,崔琰虬髯直视,心似不平。曹操大怒道,这个崔琰是想要我对他行刀锯呀!监管人员把曹操的狠话告诉给崔琰,崔琰仰天长叹道,我真是不合时宜,竟然不知曹公的心地一至于此,遂愤然自杀。
      崔琰在服刑期间,是有机会向曹操解说分辨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依旧正气凛然,辞色不挠,这就是曹操的深恨所在;曹操对崔琰的处置也是留有余地的,他不忍也不敢双手沾上崔琰的鲜血。恨只恨那个怀有毒恶心肠的诬陷者,假如他给曹操报告时,言语稍微宽缓一些,曹操也不会动了杀机。俗言事事都好,也防一人烦恼。崔岩一生为官清正耿介,免不了得罪一些势利小人,有难时被人落井下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封建统治者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对没有利用价值且又极不顺眼的人,是必除之而后快。崔琰论法论理都不该死,但他死了,临死前才明白曹公的心地一至于此。《三国志》说他“最为世所痛心,至今冤之”。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11-6 20: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泌水倒流问候泌水西流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11-6 20:31 |只看该作者
你说我记 发表于 2016-11-6 20:05
泌水倒流问候泌水西流

很长时间没见兄弟了
亲切问候你

感觉你是泌阳西部人?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11-6 20:3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不是,如今县城。老家高店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1-6 20:4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却是有很长时间,不是企鹅提醒,不知道西流是你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11-7 13:29 |只看该作者
你说我记 发表于 2016-11-6 20:39
不是,如今县城。老家高店

哥家住王店在王店
木出过三门四户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11-7 13:31 |只看该作者
你说我记 发表于 2016-11-6 20:42
却是有很长时间,不是企鹅提醒,不知道西流是你

不和狂徒令箭干架
也不至于改了名号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11-7 18:42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6-10-29 14:15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敬重曹操

或许说不上敬重,只是更多能够撇开正史的干扰,客观公正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罢。。。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11-7 19:06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16-11-7 18:42
或许说不上敬重,只是更多能够撇开正史的干扰,客观公正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罢。。。

你说的有道理
但正史还是不能撇开
那是我们赖以窥视遥远的历史真相的宝贵窗口
倒是后世的演义小说、戏说、大话之类的应该引起我们警醒辨识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11-7 19:20 |只看该作者
泌水 发表于 2016-11-7 19:06
你说的有道理
但正史还是不能撇开
那是我们赖以窥视遥远的历史真相的宝贵窗口

我说的是撇开干扰,没说撇开正史——正史作为官方记录,多有粉饰,这是不争的事实。。。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11-8 14:01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16-11-7 19:20
我说的是撇开干扰,没说撇开正史——正史作为官方记录,多有粉饰,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史还是主流,需要注意的是参合互勘,以辨真伪
比如把《三国志》和《后汉书》相互参考
再结合裴松之的注疏
三国的事基本可以正确考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11-13 15:24 |只看该作者
                                                                                                   铅华蜕尽应显真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根本不同的两本书,前者是史志类书籍,后者是通俗小说类书籍。在坊间,《三国演义》几乎妇孺皆知,而《三国志》知之者渐少,大有束之高阁的趋势。
      《三国志》力求呈现史实,很少挟带个人观点;《三国演义》秉持的是兴灭国继绝世的正统观念,它虽然演绎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但对人物主观境界的刻画和事记的是非曲直,多有颠覆性的改变。为了区分善恶忠奸,为了故事的完整完美,不惜遮掩埋没史实,改变故事情节,过度地丑化或美化主要人物,使现代的国人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陷入是非混淆不清。
      对主要人物曹操的评价,民间历来都认为他是奸雄,就连戏曲里的曹操都是大白脸,可见《三国演义》的影响至深至远。比较真实的曹操形象在《三国志》里有充分表达。《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在西晋初,作者的写作环境已无曹魏的势力影响,少了很多为权威者讳的顾虑。司马氏的势力多是在曹魏集团里壮大起来的,他又从曹魏集团谋夺来了政权,实在不好意思说曹魏的坏话,但史实证明了曹魏的污点,司马氏也不去过多地遮掩。倒是司马氏的很多卑污之处,作者陈寿隐晦了不少。因为对曹魏集团可以秉笔直书,所以曹操的生平行状是比较真实的。
      曹操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在汉末已无权势可言。曹操首倡大义讨伐董卓,是在散尽家财白手起家的境况下,他的势力影响远远不及袁绍、刘表、袁术等人。正是他的志向抱负和非凡的才略成就了他的由弱变强。汉末的中央政权,基本丧失了号令天下的能力,加上董卓挟持献帝及皇室,皇族连生命的保障都没有,哪里又有尊严可言。那个时候,老百姓饱受战乱,各个都在顾命,恐怕很难对皇帝的生死休咎有些许关心。地主阶级和文人世宦却有不同,他们贪恋生命财产,向往太平盛世给他们带来的安定富足和荣誉,对汉室江山的复振抱有强烈的希望。这个时候举兵的人,口号都是安汉讨逆。黄巾军不识这个大体,举起了造反的旗帜,结果遭到残酷的镇压。这说明汉政权虽然油尽灯暗,它的封建一统的影响还是相当强大的。曹操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迎献帝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各地军阀尚在懵懂的时候占了这个先机。天子是汉的天子,他就是汉的勤王重臣。从而取得地主阶级的信任和支持,文人谋士的向心辏集,小股武装割据势力的归附。自从把天子操控手中,曹操在政治军事人事诸方面都赢得了主动权。
      曹操的迎拥汉献帝,只是对他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有所裨益,真正扭转局势稳定天下,还是取决于它的战略战术的正确,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和勇于进取。曹操最艰苦的时期莫过于兖州初创。剿讨黄巾曹操取得很大胜利,他在众多的降服军队里,挑选一批能征惯战的兵将组成著名的“青州兵”,打下兖州这块地盘,就跃跃欲试要向徐州扩展。碰巧徐州的主官陶谦手下的官兵把避乱山中的曹操的父亲杀害了,曹操就借了这个报仇的名头,发兵讨伐陶谦。战局未见分晓,根据地兖州就出了乱子。兖州的张邈和陈宫叛应吕布,搅攉得兖州地区乌烟瘴气,很多郡县都望风而降,只剩下三座城池未被攻陷。曹操只得回兵与吕布战斗,失利且伤了左手。又遇蝗灾,军队乏食,兵员减少到万余人。这时河北的袁绍递来橄榄枝,要曹操来冀州发展。曹操为艰难的形势所迫,将要答应依附,是曹操的谋友程昱出面力劝,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其艰难危悬可以想见。
      灭了吕布,打跑刘备,曹操在黄淮地区几无敌手。这时河北的袁绍也把老对头公孙瓒解决掉了,此刻袁绍和曹操彼此都把对方视为天下第一劲敌。袁绍布置停当后方,就亲率大队兵马直逼黄河沿线。曹操的兵力虽然不及袁绍,但兵将个个都是从血火拼争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战斗力比闭关固守的袁军要强。虽然力量悬殊,曹军还是把袁军死死地抵拒住了将近半年时间。袁绍地盘广大,战事相对又少,后方粮草供应充足;曹操这边,中原连年灾荒,战事频仍,侧翼和腹背都有强敌威胁。粮草短缺,迫使曹操想退兵回保许昌。他在给荀彧的信中坦露了这个殷忧。荀彧劝他不能走这条败亡之路,并分析局势,在敌我双方都很窘急的情况下,正是用奇计制胜的好机会。曹操的心灯被拨明了,他决定要放手一搏,亲选五千精兵,夤夜突袭袁绍的聚粮之地。由于时急事骤,袁绍来不及救援,粮草军械悉数被曹操焚毁,导致军心涣散,溃逃无制,袁绍一败涂地。
      曹操经历的很多战斗都是以小博大,他深信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和坚强信念,长期的亲临前敌,使他和将士建立起亲如骨肉的关系。不惜财物重赏有功者,战有败衄失利,他神情镇定指挥自若,事后总结教训能勇于承担责任,引咎自责。这样就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往往绝处逢生,转败为胜。曹操的大将很多,他们跟随曹操南北转战,忠烈不二,对曹操从来都言听计从不见违拗。这充分说明曹操确实能以身作则,和将士浑如一家,更显见他对军队建设的倾心重视。      有大愿想必有大心胸大肚量。张绣的降而复叛,给曹操造成丧子败军,几乎就擒的创伤,但后来张绣诚心来投,曹操尽释前仇,依然委以方面;刘备的来奔,曹操处处礼待,刘备借故离去,曹操力排众议仍然借兵与他;对关羽的宠待,超于众将,彼时刘备在袁绍处,曹操与袁绍正是敌对,关羽寻刘,曹操不失初诺,忍痛让他离去。他如臧霸、刘岱等人降顺之初,曹操对他们都未查明心迹,但果断地委以重任。这样的事例不可枚举。从谏如流是曹操的又一大特点。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谋士的献计设策,曹操每每采取,就连在官渡之战之前弃袁来投的许攸献的计策,曹操都深信不疑,亲率精锐部队输死博战,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
      历来论者多对曹操封王称孤视为篡逆。平心而论,曹操的浴血奋战,艰苦卓绝都是史无前例的。汉高祖刘邦荥阳战败,带少数亲随逃走;成皋被困,又落荒而去。曹操极少这样的事情,他都是站在战斗的最前线,与将士同生死共荣辱。平定天下,他的功劳占第一。功盖天下,仅仅封为武平侯是曹操不愿接受的,也是不能服人的。当时很多文武大臣上表劝进,其中一节是这样写的,“往者天下崩乱,群雄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明公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二袁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之类,殄灭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二十余年,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虽然有谀奉之嫌,考察实情,却非虚妄。
      曹操何等明白,他已经功高震主,已经权倾天下,他已经没有退路。如果逊位让权,他极有可蹈灭顶之灾,初见曙光的国家极有可能再度陷入混乱。曹操在他的“已亥令”中,推诚布公地表露了心迹,“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后世很多学者设身处地研究曹操,都认为他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大实话。
      史料表明,汉献帝不能与曹操表里如一地合作。朝事混同,手续复杂,既然政令出自曹操,汉政权已形同虚设。魏王府的设立·,两股势力泾渭分明。死心塌地抱着汉室不丢的大臣,可以和天子在一起;忠于曹操的文臣武将,就名正言顺地出入魏王府。这样做,能更好地控制朝政局面,于汉献帝这个闲散天子也不无好处。
      曹操为什么没有废黜汉献帝?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已经满足持衡朝野,安稳自保的状况;他不想进一步得罪满怀热望恢复汉室的地主阶级和封建文人;他不想步王莽的后尘,使初治的天下重陷纷争。另有一个原因是汉献帝本就懦弱,已是笼中之鸟,权力已被剥夺殆尽,推翻他已无必要且有麻烦。曹操称王之后,也的确能善待汉献帝,直至曹丕称帝后,对汉皇室的待遇一直很优厚。献帝不操心朝政,不担心迫害,得以寿终正寝。     
      历来对曹操的最大非议,是他的阴鸷残暴,多疑忌刻。创业初期在兖州,他的报复手段极其残忍,所过之地多行杀戮。对原来的仇家,降而复叛的城池,攻破后即行屠城。这里头也有他很大的客观原因。曹操剿讨黄巾军取得很大胜利,投降的黄巾军有二十多万,曹操甄选了一部分组成“青州兵”,其余的多行遣散。“青州兵"的纪律性很差,烧杀抢掠的事情经常发生。曹操顾虑初降之兵如整肃太严,则急迫生变,所以纵容放任也是出于无奈。董承的“衣带诏”事件,对曹操的刺激很大,使曹操看清了献帝的真实内心,同时也下决心消灭敌对势力。凡牵涉到此案的,无论文官武将都毫不留情地进行诛杀清洗。晋封魏王前后,也是他打击异己的集中时期,轻则黜陟,重则杀掉,就连平时违拗高傲的官员也不放过。客观上看,为了他封王扫清道路,实际也是为世子曹丕接替汉政权廓清了障碍。
      曹操是个值得敬佩的人物,他没有投靠依附过任何人,全凭自己的智慧豪爽打下江山。刘备的委身投靠多家主子就失了英雄气概;孙权的子承父业凭依天险就占了便宜。曹操的喜怒哀乐尽情直遂,相比刘备的阳奉阴违就亏折了名节;孙权的缓则倨傲,危则觍颜就曲了大义。曹操的文学才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其诗歌辞赋蔚然大气,脍炙人口,其旨令函告洗练明快,同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无出其右者。曹操的智计、果决、从善如流和活法机变都为后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学习采择,可谓千古以来,特立一人。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11-14 14:12 |只看该作者
西流这个马甲还不好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