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忽有故人心上过 于 2021-3-11 13:21 编辑
green:
诗是语言的音乐。语言不同,则韵律不同。英文讲轻重音,而汉语则有平上去入,音乐讲究都来米发,故汉语之音乐性远较英语为强。英语如“幽咽泉流冰下难”,汉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英语如水墨,汉语如油彩。翻译则如以水墨作油画,以油彩做国画,何其难?诗乃最彰显语言特性之文体,一诗如一人,而所谓译作,人之相片、画像。故曰:译诗则诗亡。
没有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也没有翻译过来的海涅,因为他们只活在他们的语言里。滚珠不能搭积木,克隆式的翻译注定会失败。译诗一定要灵活,要把握原作者的感情,要做到“传情达意”,而不是死抠字眼。
对中国人而言,一首好诗是什么样的,你的译作就该是什么样。译诗的美,必须体现汉语的美,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外语的美。
对翻译而言,才低者照虎画猫,才高者借腹怀胎。优秀的译作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是翱翔在语言之上的。
听雨馆主:
不仅仅是英语诗歌翻译成汉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就更难了,比如一些绝佳的诗句就很难翻译成相应的英语诗句:“苍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能翻译吗?“长笛一声人依楼”能翻译吗?“瞑色入高楼”能翻译吗?“满城风雨近重阳”能翻译吗?
即使翻译的再精准,再烘托,再形象化,“神韵”没有了,整个诗就一钱不值了。进一步,连诗化的散文都不能翻译。比如:“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青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旭日始暖,蕙草可织,园桃红点,流水碧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等,都是不能翻译的。
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的意象,不能有任何的替代;文字的美,组成了整体的美,一切的情绪与欣赏价值,就都在字的运用上。一旦某一个字不在了,整个的美也就消失了。
注:2004年6月二人回复英诗汉译探讨的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