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医生提出集采药质量存在的问题,说有的药效不稳定,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等。既然敢站出来说,想来不是空穴来风,总归是有一定真实案例支撑的,至于具体有多大普遍性,这个就难说了,医保局说是已经在调查。总体上,我觉得集采是好事儿,原本医药代表跟医院一些人确实太猖獗了,管一管完全有必要。但是好事要想办好,肯定也有个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很多事儿都是在权衡和妥协中前进,只看到好的一面看不到风险的一面,要么是幼稚要么是欺骗。所以,得让人说话,允许不同意见发声,同时不要把好得一面吹得太高,别把老百姓预期抬太高,经不起对账的。
说说我亲身经历过两件事吧。一是常吃的降压药,突然有一天就没了,华东医院的医生说只有另一种了,效果差不多。问题是,这种胶囊药上手就感觉有些“劣质感”。原来那种降压药,将胶囊抠出来吃的时候,一按它就出来了,很简单,出来的胶囊是完整的;现在这款,按了不一定能出来,很容易隔着包装把胶囊给按瘪了。好在,只是瘪了,目前还没有发现按破的情况。药效我没比较过,每天早上就是吃药,也没量过,看来以后也要量量看。另一件事是那次腹壁囊肿手术,局麻,过程中疼痛难忍,医生都看不下去了,又给打了点麻药;但过了一会儿还是难忍,就又打。我这个对疼痛忍耐力还是可以的,我也相信一开始医生给的麻药应该是理论上够,但中间加了两次,这事儿确实有点古怪。
时代不同了,过往那种完美主义的宣传方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对于一些政策的宣传,也不能老是抱着老一套不变。利要讲,但可能的弊也不能隐瞒不报。公信力这东西这几年已经损失很多了,还是要珍惜。就拿集采这事儿来说,我自己和身边认识的多数人是支持的,哪怕你把可能的弊端说了,大家也会支持。只是,既然有弊端和风险,还是要明确告诉大家,这样也方便医生和病人及时发现,及时反应,方便提升纠错能力。你当初不说,后来大家发现了,这多少是有些打脸的,就有些被动。靠欺骗得到的尊敬,是不可能持久的,甚至会反噬。至少,你隐瞒这种关系大家切身利益的风险,显然对大家不尊重,虽然你可能觉得大家不需要。
很多事儿其实想想很有意思,比如前两天小红书上热热闹闹的中美对账。没两天呢,TIKTOK一恢复,多数老美就又跑回去了,继续歌舞升平。为什么不留在这边继续对了呢?原因有很多,其中至少有一个,那就是对账对美国网友有啥好处?中国网民很多人从中获得了自豪感,觉得老美也不过如是,美国网民呢,得到了真相?那种真相是他们愿意得到的吗?得到了会不会很开心?上网嘛,多数人还是图个乐子,而不是真想着通过这个改变点现实里的什么东西,美国网民不会,中国网民也不会,早就死了这心了。更何况,真要摊开全面对账,小红书是个合适的地方吗?中国这边的账目真被允许都放上去摊开了对?激 情和大 师俩词发帖时都禁用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偶发的一次对账,好处是有利于破除部分人对老美普通人生活水平的盲目迷信,但也仅此而已了。对于改善中国人自身的生活没啥帮助,当然,毕竟幸福多数是来自比较的,对于提升部分人的幸福感和自信心还是有一点点帮助。但也还是那句话,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够被允许各国老百姓在上面摊开了彻底对账。偶发的个人的还好说,正式的成规模的那种,几乎不可能。互联网终归也是人在管理的,背后的公司有属地,受各国法律制约。言论自由这事儿,就连一直顶着这纸糊帽子的老美都越来越四处漏风了,他们总统都能被禁言,大家听听就好。至于咱们这边,就不多说了。
网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加薪了,版面上也有干这行的朋友证实说他们的确接到了通知。在失业破产越来越多的今天,说不羡慕是假的,难怪那么多人去考公考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时候的确是。对这事儿各有各的看法,对我来说,加吧,他们拖欠薪水后干那些事儿挺吓人的。再说了,普通基层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也就那样,谈不上高,肯定谈不上先富群体。他们加点钱,也算是部分普通人收到了吧,对经济不是坏事儿。大过年的,总归还是要有人去消费。失业和破产的不指望了,还能指望谁呢?
河蚌赌徒 2025年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