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不溜秋 于 2023-5-24 10:25 编辑
空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佛教理论的立世之本。佛教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派别的出现都有其从教理上对空的独特解悟。由此发散到亿万弟子,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因此,作为一个偶尔拜拜佛的俗人,文中关于空的解读,是我空想之空相。空本无相故,空空。
原始佛教的空是“无我”。一个人从受精卵到老死,肉体相貌思想时刻都在变化,但是始终有一个不变的“我”贯穿一生。将“我”从肉身抽离,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然后又发现,这个“我”不是童年的,少年的,中年的,任一时刻的我,没有对应的实体存在,因此“我”根本不存在。这里的“无我”是没有的意思。这是对原始佛教“无我”的一般解读。
但是释迦牟尼将“我”弄没了有什么用?总不能告诉别人你不用努力痛苦高兴,你压根就不存在。人家不扇他?
无我即空,空就是没有。是脱离佛教修行现实的书面解读。释迦牟尼修行的目的是寻求解脱之道,由逆观十二缘起顿悟。逆观十二缘起只是探究到了人的苦因,脱离苦还得修四圣谛,只有灭除了欲望,心获得清净,才能解脱。如果“无我”是没有的意思,“无我”的立论与解脱道是没有联系的。我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去跟你学修什么四圣谛、八正道?
释尊的“无我”是为了破我执。凡夫俗子的心被无明污染而生欲望,只能通过无明来看世界,执着于我的存在。只有破了我执,才能具备解脱的条件。释尊悟得是解脱道,因此只需破我执,无需考虑法的状态。
楞严经说,释尊曾用两次看恒河的例子为波斯匿王解自身自性不生不灭之理。波斯匿王第一次看到恒河时二十岁,第二次是六十岁,四十年间肉体每时每刻都在变老,而看到恒河的见性不变。这个不变的“见性”就是“我”。在这里,“无我”并不是没有,只是肉体灭失,但是也不是那个被空洞抽离的“我”,那只是一个虚化的概念。我是“见性”,即心性。破了我执,消除欲望,得清净心之心性,才能生正念,修正定。心性永恒不变,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说“无我”。这个故事是符合原始佛教只有“无我”没有“法空”的教理实际的。
释迦牟尼为寻求解脱之道而修行,35岁顿悟,他悟出的就是解脱道。因为释迦牟尼是第一个觉悟者,具有天然的唯一性,教化性,利他性,因此释迦摩尼是佛,唯一的佛。其他的都是声闻,是“学习的人”,因此不是佛。小乘佛教坚持一佛说是有道理的。辟支佛的推理看似有理,如果用龙树否定说一切有部“法有自性”的中道方法,你拿出来看看,你拿不出来就是不存在,辟支佛也是不存在的。从佛陀观角度,辟支佛,佛陀,多佛说,一佛乘就是中道。当然这是从佛教外的角度谈佛,内部教理争论就会一塌糊涂,龙树的理论用现代逻辑随便一个人都能找出破绽。而佛教之所以如此神秘与有魅力,就是始终处于这种说不清楚却谁都想说几句、谁都不明了又都觉得自己明了的状态。
到初期大乘佛教般若提出“人法两空”,师尊对波斯匿王的解释就不能对照成立了。
释尊在世的时候,佛法教理是没有争议的,有不懂的就问佛祖。因此各种经典上有很多舍利弗、阿难被佛祖教育的没脾气的场景。佛灭后各种异见质疑没有了权威解释,就只能按着自己的思路走。
佛陀修的解脱道,讲法自然也讲的是解脱道,十二缘起探究苦根,四谛提出解脱之道,因此佛陀只需要考虑破我执,并不需要考虑法的状态。在回答阿难的疑问时,佛说:“阿难!由于空无有我及我所,所以说世间是空。”我都没有,世间还会有吗?意思你特么问的就是多余,实际就是佛的解脱道不考虑这些。但是佛灭后就不一样了,大和尚必须回答小和尚的疑问,这时法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必须解释的问题。佛陀没说,需要后世弟子圆法。然后出现说一切有部的人无法有,三世实有,初期大乘佛教般若的人法两空,瑜伽行的言说自性与离言自性,龙树的中道论演变出二谛,奠定大乘佛教理论根基。其中空观之变化,非吹牛扯淡帖所能现。以后再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