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此诗的特点是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所在的清幽洁净的环境,然后抓住人物“科头箕踞”的动作和“白眼看人”的神态,寥寥两笔,便栩栩传神地塑造出一位寂居林下、孤高傲世的隐士形象。
“绿树重阴盖四邻”,这位隐士住的地方绿树成荫,古木参天。院里的树很大,树冠都伸到周围的邻居家里去了,既言风景秀美,又隐约点出主人在此隐居的时间之长。“青苔日厚自无尘。”地上的青苔很厚,绿油油的,自然没有什么尘土。这句话是说主人隐居于此,少人往来,又因为树荫浓密,所以院子里长满青苔。
首句写空中,次句写地面。这两句环境描写铺垫之后,主人公登场。“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此处写其伸足而坐之仪态。古人讲究礼法,坐要有坐姿,仪态要端正,伸足而坐是不守礼法的行为。但是对于这位隐士来说,那些把世俗礼法奉为处事宝典的人,一律会被他白眼相待。
作者没有描写崔兴宗的日常生活,没有写他如何待人接物,也没写他如何在山野里享受山水,只是从一个拜访者的角度,写了一个从远处看到的概貌,就像画了一幅静态写生一样。在一个浓荫如盖的院子里,透过篱笆可以看到地面上厚厚的青苔,一棵青松之下,一个散披头发、一脸孤傲之态的人,正伸开两腿,以最舒服却最不合礼法的姿势坐在那里。就这么远远望去,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一个率性逍遥的隐士形象就跃然纸上。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诗人特意点出的一个景物:松。在中国古代文化符号里,松树不畏暴风骤雨,不畏酷暑严寒,是坚强、挺拔、高傲的象征,一向用来比喻君子的品格。崔兴宗坐在松树之下,这个意象说明,诗人虽然没有在诗句里有明确的褒贬,对崔兴宗的认可与赞赏却明明白白地体现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