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可染画语
李可染受教于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聆听两位大师教诲,尤其在齐家呆了十年,受益匪浅。这本书,作为传统的国画大师,太深奥的美学理论他当然讲不出来,但其中关于绘画中的一些经验之谈却非常有价值,值得人借鉴。李可染估计很爱听戏,对国剧大师如数家珍,所以除了举例国画大师,也有不少是京剧大师的例子。
说到绘画,本书许多观点还是中规中矩,较少石破天惊的个人意见,比如教人勤奋、刻苦,以作者所见闻的一些艺术大师为例子,规劝后生多下苦功夫,不鼓励走捷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老调子在这些大师画语中算是应有之义。李可染鼓励人出去写生,反对一味摹古。对临摹和学习前辈画风,他的意见是学而后创,赞成务求肖似,沉潜下去再努力突破。此外,李老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一再强调天道酬勤,总之李老对绘画的态度是不急于求成,稳中求进。
李可染对西洋绘画不是不了解,他并不排斥,鼓励后辈多多借鉴,这种眼光很难得,当然立场显得中庸,四平八稳,总之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他强调画中国山水画,有三个要求,一个是要有汲取古今中外艺术成就、读遍古今世界名著的决心,一个是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到祖国各地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决心,这个在我看来,固然是长者对后辈的殷殷期许,但似乎要求太高了。
此外李可染对于绘画特别强调富含情感的重要性,这个也十分难得。
2、关于笔墨的论争
当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叫“笔墨等于零”,这个提法,现在看来,概念不清,有些标题党的做派,貌似犀利尖锐。在当时就像一颗重磅炸弹扔进了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支持的反对的都纷纷加入论战,一时在艺术界沸沸扬扬。如果提这个观点的是个无名之辈,相信没人会在意,问题就在于吴冠中是个大画家,他的画在当时拍卖市场上卖出很高的价钱。而且他走的是中西结合的道路,学习西方油画风格,兼顾国画技巧,现在他倡言国画笔墨等于零,自然要挑动中国画家的神经了。
在风暴的中心,是吴冠中先生的那篇短文,这里可以称之为檄文,其实也不过千字,细读其实也没什么大的口号,只是有一段:“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第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的整体效益。”相信一切争论都源自这句话。与之相应是画家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这标题本身就显得如一声悲壮的呐喊。
中国的绘画本无所谓中国画,只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以宣纸、毛笔、黑墨颜料为工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就像是随着人的居住场所的变迁发展逐步形成一座城池,高耸巍峨,现在,搞中西结合的吴冠中先生喊笔墨等于零,等于是来挖国画的墙角,这篇檄文不啻是一架攻城车。之所以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还在于牵涉到西学东渐,西洋画与中国画孰优孰劣的大课题,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当初西学国学优劣之争也是吵得沸反盈天,现在这场笔墨之争,其实就是当初华夷之辨的翻版而已。在吴冠中更早时候就有人喊出革毛笔的命这样的口号,无怪国画家们反应强烈,所以本书中不免总带有一些意气之争。
艺术不是目的,我以为,艺术服务于灵魂,所以艺术确实是没有国界,吴冠中的那句话“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不择手段,即择一切手段。”本没有什么错,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若能退一步想,世上本无所谓西洋画中国画,无法胜有法,艺术为的是滋润灵魂,让性灵得以升华,舍筏登岸,艺术家本不应该为艺术的形式所束缚,若能跳出“国”的圈子,就会发现这场笔墨之争其实没有多少意义,现在吴冠中、张仃先生已然作古,若两位泉下相会,谈起这笔墨官司也许会一笑而罢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