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3-2-27 16:37 编辑
苏大爷的《六哥》叫好声不断,毕竟那文笔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当然质疑声也是不少,人缝里裹着粽子般的尸体,还要横七竖八的在人的脚下,在拖床上,在人的怀里,这描写有人想起了人间炼狱,光天化日,朗朗乾坤这还有王法么?
早就想写一篇读后与作者和读者作一番探讨,也让自己久久激荡的心平复一下,只是有人上升了高度,我便又打消了念头,论坛里的人生导师太多,既能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又能骂人毁物殃及子孙,这两方面我都非对手,好不容易寻一读书写字的地方,被人喷的失去读书的初衷太不值得,就做一稳水的忘八,静静的趴着吧。
昨天在空间读了好友的一篇文章《他是六七十年代唯一像样的知识分子》,有此殊荣的是一位铮铮铁骨的学者——顾准先生。匆匆读完,不仅掩卷而叹,这就一犟种,不懂察言观色,不懂委曲求全,大势所趋,何必以身击石,最终家人不得聚,死亦不得所。
以前只知道老舍先生,因为上面刻意的疏离,被革命小将恣意侮辱后,投湖自尽以死明志,这是死节。读完这篇文章,看到老舍的文人风骨远远不及顾准,死是不难的,能在生活的摧残下抗争,才是最难的!
佩服是佩服,我是远远做不到,别说打一巴掌,咳嗽一声,不要女人,不要金钱我都会招供。小刀是总版主,醉笑没有教师证,柳二哥是警察抽过人烟,不够?我还可以揭发,张知音是朝鲜族媳妇,管丈夫不叫袄爸叫警察。这社会无论说的多好,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当你当真格的时候,你已经输了。
什么是文人?首先是要认字,字是做什么用的,记事嘛!那就记呗,无非是把眼中看到,心中想到的记录下来,只要有那么一丝的文人风骨就可以,有那么一点良心去相信就可以。
我不怀疑苏大爷写这篇文章的愤懑之情,这年代还有人敢胡说八道,引火烧身么?当我们敢信誓旦旦写下这些,我们就做好了文责自负的准备。
火葬场的告别厅什么样子?第一印象一定是庄严肃穆,逝者静静地躺在冰棺里,且被化妆品打扮的栩栩如生,只是闭着双眼如睡着了一般。这里的化妆师多是精湛高手,无论是逝者生前遭到多大疾病伤痛或者意外的摧残,基本都能在薄施粉黛的情况下,在柔和的灯光下露出安详的仪容。亲朋好友过来施礼叩拜,在哀乐声陪逝者走过最后一程人生路。
这是平时的场景,疫情中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写过,我也写了一篇《疫情中的我们》记叙了自己的见闻,几十个告别厅全部爆满,停尸房里闪着电源指示灯的冰棺没有空仓,无奈下仓库又腾出来放置新焊的铁架子,每个铁架子有三层,每层安放一具纸棺。三趟铁架子,每趟又将近十个铁架子。告别仪式就是在走廊的人缝里匆匆举行的,这时候能摆开行礼的地方已经很不简单了,到处都是礼仪师做法事的声音,没人挑剔是不是有什么疏漏,只想尽快安排好一切,早早焚炼完毕早早离开这地方。
我参加的朋友葬礼已经属于疫情开放末期,保护部长参加的那场,停尸房的外场好大一片空地,到处是纸棺,说横尸遍野有些过,现在毕竟人性化了许多,有纸棺阻挡着天光。本山大叔有个叫赵四的弟子,在某小品中说过一句台词,和谐社会把你救了。如果用在这里,可以改动一下,东北的寒冬把你们救了,换成另外的季节是不是早臭了?国家选在寒冬时开放,也是有一定考虑的,至于是不是有别的想法,仁者见智,智者糊涂了。
金豆豆老师是比较较真的人,眼见得多人描述这人间惨剧,据说也去那特定的场所感悟了一下,结论是没有些人描写的那么夸张。
疫情是有时效性的,一波一波的,起始,高峰,完结,掐的时间点不同,看到的景象肯定不同,但这小马过河的精神值得许多人学习。
有时候简单的数学知识也应用到社会常识。比如说当地火葬场是二十四小时运作,每五十分钟烧一批,一批十个人,一天烧多少?一个月烧多少?这么算是没意义的,这速度还供应不过来,后来又开放了原火葬场停用的炉子,这速度提高了,后来又有鞍山的大客车拉尸体过来急用,所以说简单的数学应用已经没有意义,但这段时间的繁忙和乱象是一定的。
这不够看的时候,那结账的现场可是排了几十米长的队伍,数学好,手指灵活,敲打完数字,价目跳出来,微信支付不会费很长时间,只是队伍的末尾,不断填充进来的新人,让这队伍不减规模。
逝者的增多,让库存的花圈,紙活为之清空,再多的人手,加班加点也完不成供需要求,于是到市内,乡间的紙活店进行采买。因为资源的短缺,土葬也不十分的严格起来,农村的条件本不如市内好,奔极乐世界飞升的也多,于是,市内工人老大哥渡劫的东西也只能靠后,毕竟自己留足才会支援别人。
要说这期间什么最挣钱?办法事,绝对是鸡滴屁重要组成部分。
不知道苏大爷家居何处,其实在哪都不重要,人不分南北,地无论东西,瘟疫来时不会考虑仙乡何处,长得丑俊,是不是会说正能量的话,都是无差别攻击的,从我们这里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六哥》这边的场景未必就是假的。
躺在怀里怎么的?家人感情深,抱一抱又如何?几年前有夫妻在路边被疾行而去的车撞倒,丈夫抱着妻子几小时不舍的场面感动了许多人,抱在怀里实实在在,一松手,化为尘烟,以后只能在梦里和镜框中得见,这点为什么没人看到?躺在脚下有什么不对?你啥时候见到逝者站着,我们躺倒的?这问题林正英先生都会回答;或者最为诟病的是那句横七竖八裹着粽子的尸体。
这场景是社会服务不了这惨状,无奈中我们降低了要求,不给国家添麻烦做到最好的地步,你去租个告别厅试试,你得有多大门子?有谁不想风光大葬,安安稳稳走完最后一段人间历程?
或者是盯着裹着粽子的尸体这句话,这句话绝对是象征意义的,人死后,在嘴里要放上噙口钱的,拴上红绳,这或许是其中的一道,寿衣不允许订钮扣,连接部位都是穿绳的,这算不算是几道?能躺在冰棺里,整理仪容时,衣服都要抻平没有褶皱。如果摆在地上,谁还会特注意这细节?寿衣一般都宽宽大大,这时节,想不如裹着粽子版都难,家属是无奈的,从这里倒可以看出作者的细心。
这一小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悲愤来,到底是怎样的小感冒能造成如今的惨状!
有人担心这样的描写,会不会惹来麻烦,甚至说如果发到公众号会不会牵连到人家。作者不在乎,想刊登就全文不动,因为几句字节而删改,不登也罢。这点我挺佩服,如今的社会,文人的气节还没殆尽。
相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刊载也是非常的不易,改动了两年才获准通过,那么高尚的情节完全是被编辑所无奈改就的,正能量要求这事业一定要伟大,同志一定要大公无私,而爱人一定要被英雄的光辉所指引,哪怕瘫痪和失明也要陪伴终身,否则谁还为这事业搞什么奉献?两年后,丽达离开了保尔。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美好,有时候是丑陋的,像《六哥》文中描述裹着粽子般的尸体,这社会是由许多的美好和诸多的无奈组成的,这才真实,刻意的去隐藏丑陋和选择性的相信美好,都是罪恶的根源。
读书写字应该是很美好的事,应该尊崇本心,生活里却经常被人左右。你写的是他们给你的范畴之内,而你看到的却是他们让你看到的,且要让你觉着美,还要让你感动,在泪目中会蜕变成不知冷热,不识寒暑的怪物,于是,当真相真的站在面前时,会觉着虚假和可耻,或者根本就不敢承认,甚至会站到本心的对立面,把自己禁锢在幻想童话里。
每个人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一直这么过下去也挺好,傻人有傻福,以苦为乐,吃苍蝇都能吃出肉味来。想做个明白鬼会很糟心的,屈子跳进汨罗江,老舍夜宿太平湖,都是寒了心的。这样的有点愚了,冷眼观世界就好,看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来。海瑞好吧?包拯牛吧,可以让他们活在记忆里,书本上,影视中;遇罗克张志新只让他们英雄在那个年代中。
国学讲究个中庸,不知怎么个中法,那就学学黄花鱼,溜溜边,多听多想多看看,学学海燕哪,你长点心吧,起码是不知道咱们怎么来滴,要知道怎么没滴吧!
举几个可笑的例子吧。
几年前,朋友圈疯传,街上卖的果木烤鸭滋滋冒油那种,说那鸭子是由激素快速催肥而来,时间只需六星期。官方认定是谣言,删了许多帖子。疫情是个大熔炉啊,炼化人心,这次是正规记者采访养鸭场老板,说因为疫情封路,造成货运停运,本来六星期就可以出栏的鸭子只好填埋处理,所以这条是真的。
抚顺一场大洪水洪峰沿河而下,一个乡镇冲刷而过,官方报告死了二三十人。有女不忿,说不及多少分之一,说她造谣,给下了狱。几年后省里的大干部下台,说他瞒报这次灾情,但没说具体遇难人数,谣言又成了真。唉!数字是一层一层上报的,谁都不想背这锅,所以具体人数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因为一个人就可以瞒下来,同样阅卷的又该说点什么呢?
这例子能举出很多,比如说物质很充足,不涨价,结果是翻了番的涨,还卖的溜空,说调配合理,那边饿的跳楼,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对的,备战备荒不饿肚子也是真的。
《六哥》中那混乱的场面,其实是让人们读出被定性为大号感冒,是这悲剧的根源。我们更应该从这大号感冒中能读出当初武汉的样子。
感冒如此,烈性传染病又是什么样子?
这方面的资料一定很少,就先看看国外,据说当年意大利的疫情与武汉不相伯仲,医院爆满,后来据说是给老年人拔管,把生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这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去考虑贡献的大小,我们这个国度,有百万身价的贡献者留存的机会会更大,据说那商界大能乔布斯是因为缺一根十厘米的正常肠子,只是因为他要排队,最后等不及一年就着急去给上帝送苹果了。我们这里,能给匹配出两千米长度不?逾月,逾星期都是长的。
新冠和我们没有亲戚,它不认识什么欧罗巴人还是亚细亚人,都是无差别攻击的,说我们有方仓有东方神药,那只是心理作用,没任何特效药有效的,到现在也是如此,只不过起了隔离的作用,怕丧尸病毒传染给别人,虽然这么说很不好听。
疫情过后,逝者家属去取骨灰盒要和街道预约,要报备,按照人家的指示完成一切,人数,时间,不要你听到,不要你看到,不要你想到,当然会有补偿,免费送你一个骨灰盒。
到现在还有人再骂方方,说她不够严谨,什么你说他说的。关键是那阵子都选择性的闭嘴了,我们能听到的除了可控,不传染人,胜利吹牛腿之外还有什么?
我们现在认识的社会也是你说,他说所认知的,可能对她的不满,是因为她的日记要在国外出版,这是简单的爱国情怀,但是不是朴素呢?国家没有禁止,没有打压,就是说的八九不离十。
还是那句话,看事物的本质,要全方位,不要被感情,热血所左右。论坛里的二哥,职业警察,服务范围武汉,时间疫情期间,老布尔什维克,他写过,他们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后来是运送尸体,新冠传染性极强,有许多尸体都没人敢触碰就由他们送到火葬场,(这点值得点赞,好人有好报所以又返聘了回去,身体硬朗,活二百肯定没问题)。所以,老年人兜里有手机很正常,也没人敢收,这点你再说人家方方不对,脑袋就太腐朽了。
中国的文人很难,方方说大实话为上面所不喜,所以这几年也不吃香了,中国的文人也就是民国和问革后的一段时间存在过,嗯一直都在,只不过气节少了些。好不容易出了个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同志,也只能靠破闷儿,猜谜语,讲故事来作个文,这么隐晦还被各层所不喜,连开大会都没被邀请。人性,真实有时候太可怕,辛克莱的《屠场》可以让美国总统抛弃手中的香肠,而调查地沟油的记者身中数刀,都不知道是不是怀疑外星人做得案,恁说说,不描写人性,描写底层的真实究竟有什么意义,靠吹牛腿去拿奖,人家会认?社会的主流是什么样子,谁不清楚?想靠几篇励志热血正能量文章来推动风气的转变太难。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也都是疫情给折磨的吧,其实,大家都这么真实的描述一下身边的世界会更真实。其实,《六哥》写的并不是绝对的好,我们都是这样,还有更深层次的文章没被挖掘出来,那就写呗,还扭扭捏捏的等什么呢?
和同学们聚会,一个同学在疫情放开初期到火葬场参加葬礼,席地而放的纸棺四圈,围放着一圈粘鼠板,也不知哪个逝者被祸祸后,才有这前无古人的举措,当我做这杂记的时候,或许那些成了精的老鼠们会也做个小文记录,2023年冬,食过人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