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3-2-22 09:44 编辑
为什么读书?
为什么读书?
听到那陈教授的指导言论之后,认真追想,追问,自己为什么读书,我确信自己是不一样的做法儿,如果讲给中学生,也会讲得更圆满贯通;听庐江高中生同学大声表达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既感且佩,觉得比自己强到天上。
确信自己会比陈教授讲得圆满贯通,这是今天的自信;佩服那高中生同学的高明,是以昔日的旧我作比较。昔者上学时,从来没有明确思考过;似乎老师也没有怎么教导,至少现在不记得有这回事儿,因此可以推断老师即使讲过怕也不曾讲出动人的新意;甚至都没有写过与此相关的作文。
然而又一直在读书,虽然有激进,有缓慢,却一直不曾中断。课堂上读的是学业之书,工作上读专业书,生活中读些性情之书。
上学是为了什么?我一直都不知道。爸爸送我上学,我就上学,有数次不想上学就逃课,爸爸再送入校门,我就接着读书,读到大学,老师说应该继续深造,就又读了几个学位。业余读书,则是兴趣,就是喜欢读:很多人抱着书挤在一起论书中之事,热闹;一个人也可以挤进书里,与书中人扎堆热闹。
自己一直糊涂,却一直受父母教育:"要懂事儿"。"要懂事儿",是爸爸妈妈对我的期许,送我上学读书,督我促我好好读书,期待我有一天忽然开始明辨是非。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诸如此类,爸爸没有讲过。可以不听话儿,可以做错事儿,但求"要懂事儿"而已。
求学读书一直糊涂,也一直是王霸之才。学校无论大小,一旦进入其中,不久就会展露头角,峥嵘出一头地,也因此糊里糊涂地会裹入一些事情,好的坏的,有的没的,纷纷扰扰,落我身心;业余凭着兴趣读性情之书,自然而然更切身会心;工作以后多读书,是为解决问题,是为做事,做事固然要亲历亲为,或默识,或明辩,事事躬行。
求学长知识,兴趣养性情,做事立身,久之,"明辨是非"便渐渐地从纸上落到身上,从词语之表进入事物本身,从义理化作情感,从语默升华直觉。遇事,和缓而思,勤谨而行,以至于无碍,甚至于清静澄明。
读书,贵在成己,以及于成事,以及于成人。这是我当下的感受。
以当前的认知返观合肥教授的言论,觉得不大圆满,难以实行,因此尽是落空。试想,一个人读书,始则孜孜以求"书中自有颜如玉",终则硁硁然执著一己之私利,不知欲望之外有义,有理,有情,读正义之书不亦避重就轻乎?眼界局限于一身而不知天下之大,读天下人之书岂非弃明投暗乎。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读书故当如是,取法乎上,可得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