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1-18 07:46 编辑
1983年首届春晚 王景愚《吃鸡》 —— 春晚40年 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文:公理力
提起春晚,有太多经典作品,给观众留下久远的记忆。要想全面回顾40届春晚上的经典节目,无需想象,是论坛环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公某一时兴起,开聊这个主题,个人偏好无法屏蔽,只能挂一漏万地聊一聊自己印象深刻,亦令众多观众回味无穷的少数精品而已。
刚才浏览了一下,看到一两篇拉开架势介绍春晚经典作品的大作。其中一篇,竟大言不惭春晚开始于1979年!这样的BUG,公某也只能呵呵了。另有一篇专门介绍春晚经典小品,却漏掉了1983年首届春晚笑翻国人的《吃鸡》,这是激起公某开这个帖子的主因。
1983年春节,是央视第一次举办春晚,堪称一个里程碑。从此,这档大年夜播出的晚会成了亿万国人欢度节日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桌视听盛宴。
40年前的首届春晚,有不少东西值得说道。例如,晚会至关重要的节目主持人,按说,央视人才济济,83年春晚却就没有那些一流主持人什么事儿。总导演黄一鹤、邓在军挑选的四位主持人是:哑剧演员王景愚、电影演员刘晓庆、相声演员姜昆和马季,一色的外行客串性质!但重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这台晚会,却收获了极佳笑果。凸显零春晚经验的两位总导演之牛叉。
这台大年夜重头晚会,面向十亿国人,规模却很小。现场观众不过200人,演员只有60余人。那整场晚会没有任何变化的简陋舞台布景(如题图),远不如今天一家中型企业的年会豪华;金豆豆亦可理直气壮地说,她们小学的联欢会都比这个舞台强!
但是,按鲁迅先生的思维,形式大可忘却,内容才是脊梁。简陋到奶奶家的首届春晚,一点也不缺骄傲的资本,创下了此后40届、甚或100届春晚也无望超越的记录:节目现场配置了几部老式电话,供北京观众点-播-节-目!而当年红遍中国的李谷一,在这个晚会上演唱了9首曲目,包括7首独唱和两个对唱节目。
首届春晚观众印象最深的演员,除了李谷一、姜昆、马季,当属哑剧演员王景愚,这就不能不提他的哑剧小品《吃鸡》。
该作品首创于1962年。1963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元旦晚会上表演时,周恩来和陈毅等看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不幸的是,在10年文革荒谬年代,该剧被扣上“笑里藏刀”的帽子,而遭长期禁演。直至1983年春晚才得以重出江湖。
该小品“引子”就很逗。王景愚临出场才发现,他准备的那只道具烧鸡不见了,转眼却发现姜昆正在台边大快朵颐呢! …… (视频见楼下)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王景愚,面带几分憨相,用夸张到极致的喜剧手法,幽默化了当年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重点是,该作品让那个年代极少接触哑剧表演的观众,瞬间领略到这种独特艺术形式要命的魅力——令人捧腹的笑果。
无疑,哑剧是小众的,但仅仅从亿万观众所收获的无穷笑果考量,该作品就堪称春晚经典。而从艺术水准和表演功力上看,该作品丝毫不逊色于后来陈佩斯与朱时茂合作的经典小品《吃面》。
首届春晚一播出,王景愚一夜之间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令人意外的是,正是因为这个作品,让他遭受了痛苦的误解和蔑视。一些戏剧界人士批评他“非常浅薄”,而他走在街上,到处有人喊他“吃鸡的”。
其实,这位科班出身的国家一级演员,其艺术人生也是可圈可点的。
—— 1977年,他主创的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对“十年浩劫”进行了辛辣的讽喻和抨击。该剧之后获全国近300个文艺团体竞相排演。
—— 1980年,王景愚因《威尼斯商人》中对夏洛克的精彩演绎而荣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
—— 1982年,他创作并担纲主角的讽刺喜剧《可口可笑》,还被译成日文,由日本剧团上演。
—— 1983年,更因春晚《吃鸡》,而成为妇孺皆知的喜剧大腕儿。
—— 1984年,王景愚开始探索民族哑剧艺术,创作并领衔主演《讽刺与幽默》哑剧晚会。
—— 1990年,他再度上春晚,不仅哑剧小品《举重》获观众喜爱,他还成了赵本山的恩人。正是在他倾力指导下,小品《相亲》才最终避免被刷下的命运,帮助日后的“小品王”首次登上春晚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