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指尖弹出盛夏 于 2023-9-24 12:00 编辑
说起自我意识,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反省审视。主体意识觉醒,如此自我意识渐次形成。西方关于自我意识探讨很多,一般而言唯心主义如费希特、黑格尔等人都认为自我意识是完全独立的精神实体,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则认定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才是自我意识的前提,在中国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受时代局限,引经据典都是马列著作,谈自我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前提。
这自我意识也不是一朝形成如大脑里从天而降一个上下簇新的玩意,它从内容上分为物质的(身体)的自我意识、社会的自我意识和心理的(纯粹的)自我意识。前者往往在人们童年到青年时期就逐步形成趋于成熟对于自我生命的认知。青年后踏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的自我意识,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说到底,我发现无论是詹姆斯的几种自我意识还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概念,与马斯洛几层基本需求大致同构,从最基本的温饱、安全需求,进而是在进入社会中对友情爱情乃至对尊严、地位的需求,最后更高的是自我的实现。
刘再复谈文学主体性就指出文学就是人学,就在于凸显人的精神主体性,去表现人内在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称之为“内宇宙”、“第二宇宙”,文学就在于到精神世界中发掘其巨大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最后我感觉刘再复结合马斯洛的理论将文学体现主体性与自我实现合二为一了。
这种作家自我意识的苏醒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该是怎样一种感受,我个人理解,似乎可以用《浮士德》第二部开头浮士德一段台词来表达。
生命的脉搏在新鲜活泼地鼓荡,欢迎这柔和的朦胧曙光; 大地呀,你昨宵也未曾闲旷,而今在我的脚下从新呼吸舒畅。 你开始用快乐来将我包围,鼓舞我下决心绝不后悔, 不断向崇高的存在奋起直追──
世界已在晨光中豁然开朗,森林中传出来千百种鼓乐笙簧, 雾带在山谷内外荡漾,天光向千寻幽壑中下降, 树木酣眠在谷底芬芳的土壤,觉醒后的枝条蓬勃茁壮; 遍地展开了嫣红姹紫,鸭绿鹅黄,更有珍珠般的露珠儿颤动在花叶上, 环顾周遭不啻是一座天堂。
向上望去! 山岳的峥嵘峰顶,已在宣告壮丽无比的时刻来临; 山峰先浴着永恒的光明,然后陽光向下普照我们众生。 这时阿尔卑斯山坳的绿色牧场,承受着新的丽天辉光, 而且分层逐段地下降──
红日升空了!——可惜耀目难当,双眼刺痛,我只好转向另外一方。 这好比朝夕祈祷的希望,一旦达到最高的理想, 实现之门已洞然开敞;
可是从那永恒光源发出过量光芒,却使我们瞠目结舌,无比惊惶: 我们诚然要把生命的火炬点燃,而包围我们的却是茫茫火海无边! 是爱?是恨?环烧在我们身畔,亦苦,亦乐,交替着不可言传,
于是我们又只好回顾尘寰,隐身在这晨雾中间。 让太陽在我背后停顿!我转向崖隙迸出的瀑布奔腾, 凝眸处顿使我的意趣横生。但见迂回曲折汹涌前趋, 化成数千条水流奔注不止,泡沫喷空,洒无数珠玑, 风涛激荡,有彩虹拱起,缤纷变幻不停,多么壮丽, 时而清晰如画,时而向空消失,向四周扩散清香的凉意。 这反映出人世的努力经营。你仔细玩味,就体会更深: 人生就在于体现出虹彩缤纷。
这种灵魂的觉悟就在于专注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开拓,并投身到真理的追索中,去展现其无穷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回头看看我们的古代文学,有几个发出“人生就在于体现出虹彩缤纷”这样灵魂的呐喊?屈原?贾谊?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