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1-16 11:56 编辑
春晚之个见——认知与创作上的误区思考 文:公理力
关注对春晚的吐槽,甚于关注春晚本身,这是多年来的一个怪现象。
这事儿有观众的原因,有吹毛求疵者的问题,更有主创、主办方的责任。
A2)春晚不是受众的精神维生素,不可能成为所有国人大年夜娱乐活动的不可或缺。
随着个性化时代的日益显化,试图兼顾每一观众群口味的雄心壮志,愈来愈沦落为春晚总体指导思想上的误区!
无论在体裁上,还是内容上,贪大、求全都是不明智的。这类指导思想也是节目变得平庸,难以吸引观众,一些节目变成四不像,导致观众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春晚无需在意那些无意于综艺类节目的群体。只需关照那些可以被吸引群体的诉求和感受。
而从受众的角度看,无论城市或乡村,军营或校园,菜市场或研究室,任一观众群的口味都是足够宽泛的,而非严重挑食的孩子,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都不是问题,对真正的精品节目,如《千手观音》《超生游击队》等,需要担心接受度和认同度吗?一句话,与其过分追求普适性,还不如将关注点聚焦到打造精品节目上。
B2)春晚是传统文化“搭车”新时代的载体与桥梁,业已成为一个价值不菲的新文化品牌,据信已创下多项世界记录。
眼光放远,与有人一味强调内容创新不同,公某以为,在打开模式上,更应该打造仪式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除了团圆过大年这个恒久主题,以及红火、欢乐、热闹这个永恒基调,在晚会构架上,更应有意识地尝试规范化、格式化。将其打造成类似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样的当代文化经典。例如,对于不同受众的几类节目(少儿、戏曲、杂技、民俗与少数民族等)可以设定在相对固定的时段,以方便观众按时段挑着看。以《难忘今宵》作为固定终场曲目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A3)春晚不是暴发户比阔,更不是土财主讲排场。大红大紫,人山人海,令人眼花缭乱的开场大爆发式节目贯穿整台晚会,是春晚主创与主办者的另一个误区。
春晚不差钱,不缺人,更有威权撑腰,还有出神入化的最先进视觉技术加持,凸显红火、欢乐、热闹基调没错,但“豪横”地让观众大鱼大肉从头吃到尾,油腻到令人倒胃口,是近年来春晚愈来愈严重的“暴发户综合症”,包括地方春晚也是同一路数。2022年央视春晚,至少有5、6个节目,其模式足以担当开场节目;辽宁、北京等地方台春晚的开场节目同样堪比央视!那不是一般的审美疲劳,而是在挑战观众的胃口和耐性。有那么几年,文化部春晚反倒更赏心悦目,尽管节目形式和舞台背景都要单调不少。
荤素搭配,肥而不腻,弛张有度,有高潮有和缓,早就是俗套的老生常谈。操持春晚的大拿和艺术家们真不懂这类小儿科道理?还是长官意志不可违?曲意逢迎抬轿子过头?甚或曲解渲染“太平盛世”的主旨?
B3)对受众而言,春晚只是补充节日欢乐氛围的“背景动画”,是当代年文化仪式感中的一个元素,怎么都不会超过精神年夜饭的意义。
而习惯于吹毛求疵的吐槽者,有时赋予春晚过多意义。例如,所谓春晚“内容要国际化”,就脱离了春晚主要是国人传统节日娱乐的范畴,春晚真需要具备国际交流意义吗?无稽之谈!近几年春晚一直会选入一两个外国精品节目,即使再多几个,那也只是节目内容的有限补充与丰富,而已。
而所谓的春晚内容国际化,无异于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抹杀。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失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那将意味着春晚品牌的死亡——变成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别忘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绝非一句空话。包括南美风情狂欢节等引起世界注目的文化盛事,其根本奥妙正在于其民族与地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