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已过耄耋,虽耳不聋眼不花,腿脚还是越来越软,今年开始在三兄弟家轮住,一家一月。
独居农村老院多年,母亲早已习惯了古井无波。与社会相通的惟一出口,是儿孙们偶尔回去小坐,最多是过年的小聚。迎来时满眼的笑,送走时满眼的泪,之后陪伴她的,又是满院的萤飞虫鸣。 老院一直是她的主场。而轮住,意味着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开始,她要适应,又不得不适应。
母亲没读过书,所有的知识来源于艰难岁月的积累。她把亲戚邻里关系处理的滴水不漏,而对家庭,她也理顺了一套精妙又朴实的经营之道,且运用自如。
比如,她从不说儿媳一个不字。对三兄弟小家庭的打鸡闹火,她把指责全发到儿子身上,而且是当媳妇的面,哭,骂,气急了甚至拿鸡毛掸子撵着打。隔夜早起,小两口消仇了,都到她那陪不是。
对孙子辈,她无条件的溺爱。谁想动一指头?不可能的!哪怕闯再大的祸,母亲的怀都是最安全的避风港,一句“孩子还小!”,可以抵住父母愤怒的千军万马。
不论生活多苦,岁数多大,母亲都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自己也利利索索。母亲从不欠人情,哪怕晚辈平常的孝敬,她也心里记的明白,以后通过孩子生日、升学、乔迁等各种名目,一一还清。
母亲对一大家人的生日张口就来,甚至出生时辰,包括媳妇的,孙媳女婿的,重孙的,拉拉杂杂近二十口,这简直是个神迹。那是她细心经营的领地,也是她的私秘花园,我们时而去问询,撷取,各自幸福。
昨天老大来电话,说要来接。 晚上我问:妈,现在大哥家装修,和孩子们混住太挤,要不等装好了再去?母亲不停摇头,说不不,你这已轮两个月了,不能光麻烦你一家(她居然说麻烦)。再说,叫了我再不去,你大嫂会有想法的。说完,就踟蹰着去屋里收拾衣服。
以前独处的时候,母亲常用厚重的乡音发感慨:哎!人活大年纪有什么用?然后就从“以前……”开始,颤巍巍说半天,峥嵘岁月如数家珍,让她满是褶皱的脸泛出光亮。母亲一辈子好强,最终还是要败给时间。 这把杀猪刀啊!
今天值班,上午10点媳妇来信:大哥刚把妈接走了。我回:哦! 莫名的,想哭。
母亲已风烛残年,说不定哪天就会熄灭。那个曾让全家人栖息的避风港湾,希望不会消失,而是由我们继续撑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