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9-30 08:13 编辑
习惯了给孩子们布置作文,被布置作文还是第一次。领导们开创了隆中历史“新纪元”,规定阅读陈大伟先生所著《寓言中的教育智慧》,并要求每个人提交相关读后感一份。“活到老,学到老”,就读、就写吧,也算很难得的生活体验!
陈先生以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看似分了十个板块展开论述,实则本质内涵都是相通的,基本集中在“读懂故事”,“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这几个层面。显而易见的是,“读懂故事”、“读懂作者”不难,难的是“读出自己”。
换句话来说,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以创新思维去读出并读出与过去不同的寓意,从而锻炼和磨砺自我思维获得教师生活的启示,进而做出一些教育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教师基于发展和改进的自我意愿,把个人的阅读过程变为一个“新我”与“旧我”的教育研究过程。
以第二板块“教育不简单”为例,这个板块引用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寓意层面吗?显然不能。陈先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某些思路导向,例如“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人生要有真本领”,“选择告别有时也是一种负责”,确实都挺振聋发聩、引人思考的,……作为具备创造思维“新我”,甚至还能拓展很多!
抛开从前的诸多鄙夷、唾弃来说,谁不想功成名就、万众瞩目?谁又甘愿扮演“充数”的反派角色,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呢? 对待孩子、对待同事,不耐心帮人找闪光点,助人快速成长,而是一个南郭先生标签“啪”的一声贴上去,再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该是多么冷漠残忍的事情?
——这是作为“外视”的立场。本篇不延伸这个立场,熟知教育规律的我辈们见仁见智则可。总归一句话:别误了孩子。
“内视”呢,又会如何?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谁没有沦落到“南郭先生”的地步?以我所经历的教师生涯为例,从使用粉笔、黑板擦等工具的传统教学,到白板、电子教学的多媒体引入,再到新冠疫情下的网络线上授课。不尽快调整思路跟上时代的脉搏,并最大可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行吗?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吃老本?分分钟上演被淘汰的“南郭先生”的节奏啊!
“淘汰”这个词,因为陈先生的“教育智慧”诠释,也就让我想到了很多。是的,作为活生生的人,不是用久了、用老了的机器,随手一抛或者回炉再造则可。人呢?还得活着,另谋生路活着。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但凡遭遇社会法则之“淘汰”,为了生存起见,连自我放弃的资格和资本都没有。那么,问题来了:南郭先生逃去了哪里?
世间有没有真正的“全身而退”?结论是:没有。前面说了,就生存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退无可退”的。食俸之路忽而断了之后,应该是一个痛定思痛的过程。痛完了呢?
当前流行台词是:环境与我不相容,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滚蛋。能够尽快自我调整并适应当然最好。不能适应呢?又能“滚”去哪里,何方土地能留爷?这是每一个“南郭先生”都该思虑的话题。
俗话说得好:条条蛇都咬人。也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发现落后于人落后于环境,初始的惊惶是有的,但也未尝不是新机遇。
由此可见, “滚蛋”并非真“滚”得无影无踪,而是选择另一个环境进行新一轮的“适应”。
终究还是又回到了“适应”的话题。无论是对当前环境的“适应”,还是滚蛋之后对新环境的“适应”,都必然是一个自我修炼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求变”。摒弃“旧我”,脱胎换骨,成就“新我”。
学成之后呢?那当然便是“罗马通途”。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何愁找不到生存和价值空间。
综上,南郭先生去了哪里?答曰:在变和求变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