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7-22 11:38 编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你们说,为啥是“投桃”,“报李”呢?那天小聚,静静突发奇想,如此疑问。
瞬间把我逗笑了。这妞,常有奇思妙想,也有惊人的语句。可以理解,要不,怎么能写出敏锐灵动的诗文。
师傅也笑,随即逗她,揶揄说,你是希望投桃报桃,投李报李?
师傅,你说的不对,我笑嘻嘻插言,静静肯定是希望投的是李,回报的是桃,才能体现她滴水恩涌泉报的感觉。
哎呀,诗姐,你太了解我,我就是这样想的。静静抱了我胳膊,边晃荡边撒娇说,回报的价值要比受赠的大得多,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嘛!
筱蓉惯常娴雅温婉,也坚守传统文化,就一本正经说,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肯定有人家的价值,不能因为你们想改就改。再说了,这里的桃子和李子,也不一定是指具体的实物,就是相互赠送的东西所代表的情意嘛!
静静惯性执拗,坚持己见,说,就算代指情意,也有大情意和小情意的区别吧?你可别说,李子代表的情意大过了桃子……
这一场争辩把我笑了很久,回家跟先生说起来又笑了很久。每个人的理念差别真的很大,认真探讨起来就各有情趣,是思维和价值观的碰撞。这,也是我喜欢围观或者参与话题的缘由。
就我所知,“投桃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更多该是你来我往、互通有无之情,还真没有称量的意思。静静是太“顾名思义”了,简单说,算寻章摘句、望文生义。设若真改为“投李报桃”,又会不会让人觉得俗气,功利主义?可见,众口真的难调。
认真说起来,跟静静持不同观点,我倒是挺喜欢“投桃报李”境界的:你赠我以桃,是基于我值得或适合,我回赠或不回赠,以及回赠什么都无妨,设若是李,那是基于你适合或者值得;反之,亦然,我赠你什么,限于当时心情,无关回赠或其他。
设若要称量情意的话,那就是《诗经.卫风.木瓜》(题记诗),翻译出来一句话,“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抛开筱蓉“情意物化,难辨轻重”之说,倒是很符合静静的思维导图:你如果给了我什么,我务必加倍还回去;反之,亦然,我若给了你什么,你势必有所回报,才符合礼尚往来的要求。
只不知静静有没有想过,这种“加码”可能会恶性循环,成为层层攀比的无限“加码”,给互赠的对方造成心理负担。类似张衡(汉)那句,“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长此以往,门不当,户不对,都不敢交朋友。为嘛?回报不了馈赠啊!
就我的理解和心思,甚至惧怕别人的付出涉嫌“投资”,无论是物质的和还是情感的——从今后往后,就多出来一双攫取的眼睛,每时每刻追随,叫人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之后,我的交友价值观便是:设若我付出了什么,别人记住或记不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成为别人的阴影和压力,如此彼此方可自在逍遥。
像“管鲍之交”的管仲。在外人看来,长期多吃多占,偷奸耍滑,贪够便宜,哪有对等的付出?鲍叔牙却包容到底,该是怎样的信任和情意?
由此可见,“投金”未必“报玉”,“投桃”可能“报李”,甚至连“李”都没有,整个血本无归。那么,你还付出吗?
这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考虑付出目的了。值或者不值在于综合考量和自我权衡。若因为“小报”或“不报”烦恼、纠结、幽怨,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倒把付出的初始美好给否定了——何苦来哉?严重不划算,不如及时止损,起码不委屈自己。
忽然很感谢静静,她的奇思妙想和随机探讨,让我再次梳理了处世思路,获益良多啊!
话说回来,以上关于“价高”、“价低”的探讨,都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投桃报李”的立意之初,或许并不涉及功利平台。譬如,文友九舞就这么说:
为什么古代人喜欢用桃子跟李子做比喻呢?奇了怪了。因为桃子属于仙果,有驱邪之说法。大部分的诗句都有桃子的身影。再一看李子,也不错啊,身段这么苗条,拆分开来就是十八子,多子多福的含义。后来就经常的看到它们(携手同行)的身影了。
原来是这样啊,可不是咋地。
认真想了一下,不由得佩服起九舞来。睿智如他,总有通透言语闪现。单就成语而言,九舞这个是正解的可能性极大。不然呢,如何理解桃李春风?如何理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何理解桃李满天下?
但,古代人如何看到“桃子”和“李子”的地位,不影响静静和我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探讨一下“投桃报李”引发出来的价值观争议。这个,才是本篇的立足点,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