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雷山风景区出来没有多久就到了陶尧,陶尧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苗歌代代口耳相传,把传统性的经典歌词流传下来,同时又在即兴歌唱中创作新歌,每一代都涌现出出类拔萃的歌手。如1979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的唐德海老人,就是陶尧这个歌乡孕育出来的优秀歌手和歌师,他在座谈会上的一曲苗歌,曾震动京城,中央电视台、《人民文学》、《诗刊》、《民间文学》等媒体竞相予以介绍和宣传。 陶尧村的民族节日是较为传统的,吃新节和苗年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斗牛、赛马、跳芦笙等。这些娱乐活动的开展常能吸引周边村寨的人们前来参赛和观看。 陶尧9个自然寨中虽有杨、唐2个姓氏的居民,但因同为一个宗族,即使已经历1000多年近百代人,全村人与人之间,长幼有序,辈分有别,称呼不能乱套,更不能互通婚姻。青年们游方,必须走出村外,如果在本村中乱来,则被视为乱伦,要遭众人谴责。鼓藏节是苗族祭鼓节,全村9个寨子统一为每13年的卯年过鼓藏节祭祖。陶尧村氏族还有一些分支,比如黄里杨姓、侯姓,乌尧周姓,均为一个宗族同过鼓藏节。过鼓藏节时,他们还必须到陶尧咨询寨老,邀约同一时间过鼓藏节,一起杀猪祭祀祖宗。 陶尧,这是苗族历史传说中最古老的苗族村寨之一,它坐落在雷公山西北麓,属丹江镇辖区,距县城仅6公里。全寨由虎阳、干皎、干常、干乃则、干勒略、干尧、雄水、新寨、碗厂9个自然寨组成,共548户,2090人。陶尧系云贵高原地理地形中较为典型的坝子,发源于雷公山的小河,从坝中静静流过,河的两旁是千百年来苗族代代接力修凿而成的稻田。9个自然寨依山临坝而居,层层叠起的苗族民居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往雷公山顶的公路沿着村边向东边逶迤而行,通往西江千户苗寨的公路则穿坝往北而去,交通极为方便。陶尧四面群山环绕,河水在坝中穿流而过,河畔成群的水车咿咿呀呀在往农田中灌水。有首苗族飞歌唱道:田坝水汪汪,水车吱吱唱,河水悠悠流,陶尧好地方。 陶尧自古即有人烟形成村寨,到底有多古,因无文字记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从苗族普遍采用子父联名的形式可以进行推断。据寨上老人说,至清乾隆元年“安屯设堡”之时,陶尧已有50多辈人居住,一辈若以30年计算,陶尧村清乾隆以前历史已有1000多年。再从陶尧坝的稻田和四周山坡层层梯田的开凿来看,稻田层层相连,引水灌田的水渠明暗相间,有的暗沟从几十丘大田的田底而过,这说明陶尧苗族社会在很久以前已经拥有了修造梯田的高超技术,人们能够在民族首领的带领下按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劈山开荒,造就一丘丘田地。据老人们说,在清政府对苗族社会开展“改土归流”以前,陶尧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由此推算,陶尧苗族人民在宋朝甚至唐朝以前,他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开创家园、繁衍子孙了。 陶尧村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古老,文化源远流长,历经苦难沧桑。陶尧村苗族人民的历史进程,实际就是一部苗族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
![]()
![]()
我那边直接转发PP的有颜色有点过,还请大家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