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2-16 18:18 编辑
文/归隐宋朝
就像好莱坞一贯的美国式的自恋与傲慢,《重返伊甸园》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硬伤,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一些人性底色的闪光点,同时也深刻的揭示出人性懦弱自私的另一面,谨从这一点来看,还是发人深省的。这是一部承宣扬担责任与救赎生命的电影,影片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直逼内心的问题:在同等境况下,我们若是影片的主人公,将会做出何种选择?
三个不同身份的美国青年,受到“这里是天堂”的诱惑,来到马来西亚的槟城。他们自恃西方社会的“高贵”,恣肆浪行,撒野放松,美酒、大麻无所不沾。临了,建筑师托尼和豪华出租车司机谢里夫返回纽约,而自然主义者刘易斯为了拯救黑猩猩留在了槟城。两年后,一名自称是“国际大赦组织”的律师贝思找到了他们,她带回了一个关于刘易斯的消息,他因藏匿150克大麻,将于八天后被马来西亚当局判处绞刑,而这些大麻正是当初他们三人共用的“挥霍物”。贝思告之二人,如果一人返回马来西亚领刑,将被判处六年刑期;俩人都回去将被判处三年刑期,不管怎样,只要有人回去,刘易斯就可免死。这个消息给二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心灵拷问。最初,托尼犹豫了,而谢里夫一口回绝。
看到此处,我不禁扪心自问,若是轮到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不仅可以求得内心的安宁,还可以救朋友一命,这应该是最为高尚的选择,但说实话,来自我内心的答案却是否定的,我没有勇气为此搭上声誉和自由。毕竟,人性的污点处处时时在显现,我自认不可能是个例外。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托尼决定返回槟城,他不惜为此同未婚妻闹掰。谢里夫还是不同意返回,为此贝思想尽办法与之周旋,甚至色诱。这里影片为我们埋下了一个伏笔,贝思做出如此牺牲仅仅是出于一名“国际大赦组织”律师的同情心?还是一个成年人出于本能的肉体游戏?
最终,托尼和谢里夫还是在贝思的感召下,在刘易斯判决的前一天一同返回槟城。当谢里夫去监狱探望刘易斯时,“第三世界”监狱的惨状及刘易斯的精神状态还是让他感到震惊。当刘易斯痛哭流涕的表示感谢时,谢里夫还是说出了一句让人倍感豪迈的话:我不是为了你回来的!
贝思出于良心发现,不得不说出了事情,她是刘易斯的亲姐姐。这使得托尼和谢里夫的精神世界再次动摇,一个亲姐姐为了救弟弟可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了。托尼的责任感破灭了,谢里夫的爱情观也饱受质疑。他俩决定赶快离开马来西亚,在登上出租车的时候,谢里夫看见贝思站在阳台上绝望地注视着他们,但她没有阻拦。
在登机的一瞬间,谢里夫停住了脚步,他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在此同时,法庭开庭。在无同案犯回应的境况下,刘易斯的绞刑判决不可避免。就在法官的法槌将要敲下的时候,谢里夫推开了法庭的大门。法官说:“……先生,你的到来至少让我重拾对人性良知的一半信心……”
案件似乎朝着对两个年轻人有利的方向发展,法官宣布咱时休庭,研究减刑判决。影片的高潮和冲突点瞬间出现,一切急转直下。马来西亚内政部长致电主审法官,美国媒体以高压姿态借此来质疑马来西亚司法制度的所谓公正性。法官选读《基督教箴言报》的一段话:一只脆弱的蝴蝶落在碾盘上,被碾得粉碎,这只蝴蝶就是马来西亚的司法。
法官愤怒地宣布:马来西亚的法律保障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人民可以安全的行走在马来西亚的任何地方。我们正在依据这种法律来抵御毒品对我们民族的威胁和侵害,现在基于这个法律,我做如下宣判:对于刘易斯先生的绞刑立即执行!谢里夫先生立即收押,不得保释!
很快,被关进监室的谢里夫听到刘易斯绝望的呼救声,他爬上窗口,看见刘易斯被一路架到了绞刑台上,还在拼命地呼救。谢里夫高喊:刘易斯!你不是一个人!刘易斯!你不是一个人……刘易斯听见了谢里夫的呼喊,他望向谢里夫,平静下来。这时,他脚下的踏板松开了……
影片的结尾,贝思来到监狱探望谢里夫,她问刘易斯最后的情形。谢里夫答:他最后是平静的。贝思对谢里夫说,经过美国大使的干预,你的刑期减为六个月。所有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美国政府不会公开承认。我现在送刘易斯回国,随后就回来等你出来……
据称,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刘易斯的死与其说是由于马来西亚法律的严苛,还不如说是由于西方政府和媒体的傲慢。美国一向自诩为“山顶上的殿堂”,美国人的命高于世界其他种族,西方社会就应该是其他弱小国家的教师爷。这部影片真是从这个侧面给了美国人一个教训,“人生而平等”不是只标榜美国所谓的人权的,还要尊重各国的法律和国情。
影片的闪光点在于,谢里夫决定返回槟城承担自己应负责任的勇气,这是人性深处的伊甸园,也是人类最终的自我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