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收到微信,花花造型一大串,祝我腊八节快乐。腊八是个什么节完全没记忆。每每这样的时候,内心对父母就有些小怨,仿若小时臂上的痘疤,别人都有,独独我无。
其实,母亲是好母亲。元旦节视频,我把压了好久的话说出来,今年过年不回老家。她并没有批评我。自父亲走,母亲身体每况愈下,性情大不如从前通达。时刻想孩子们陪在身边,不如意就哭。在电话里听说公公婆婆要来深过年,立即教导我,要好好孝敬老人,他们不容易。
不知道腊八节,真不能怪父母。只怪我们那地,风俗欠缺。百度科谱,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喝腊八粥的历史,始于宋代,已沿续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今天中午,第一次吃了腊八粥,“钱大妈”送的,买菜送粥。许是少了对节日概念种种说辞的理解,这粥并不特别。就如冬至。南方有一种说法,“冬大于年”,意思冬至比年还大,所以极看重。早上要吃汤圆,正餐一定丰盛,这是传统。那天我也煮了汤圆,终究是应付入乡随俗,没吃出什么味来。传统是有味道的,记忆连着根,有根才有生命。
有人说,现在人不幸福,是缺少仪式感。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种仪式。字典里这么解释传统,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等。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可惜,很多传统节日己被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扫荡,圣诞树玫瑰花远比棕子汤圆时尚。泊来的东西热闹,终缺了底韵,就如快餐,能裹腹但谈不上营养。
记得夏天去天坛,东门,一条长廊连着祈年殿,两侧古松苍劲。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殿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
美国某总统参观后感言,我们可以用高科技制出祈年殿,却没法造出殿外的参天古树。在电子讲解器里听到这段,特解气。你造得了外形造不了内里,造得了躯壳造不出神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岂是随便效仿得了。只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农耕社会的一些传统离我们越来越远,仪式也日渐陌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花儿谢了,有再红的时候,美人去了,二十年后又是美人。传统丢了,就再也寻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