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7-15 06:49 编辑
古典音乐,听不听得进去,主要在于心静不静得下来。
很多朋友不喜欢古典音乐,主要是觉得听不懂。古典的确没有波普的歌曲容易理解,大多没有歌词可以参照,甚至没有具象的曲名可参照,标题往往就是调性加曲式再加作品号。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8号),这样的曲子若不说明作者,很难搞明白是谁的小提琴协奏曲。比较郁闷的是,有时拿到一张唱片,曲名只有外文,比较抓狂是,曲名往往还不是英文,而是德文、法文或者意大利文什么的,如同天书。无所谓,就当天籁听好了,就像吃鸡,鸡的学名户口籍贯很重要吗?
相比之下,现在的波普音乐在旋律上和歌词上越来越波普了,每天上下班乘坐的通勤车上都要放波普乐,今天听到的最波普的一句是“我和你有缘,我和你有份,有缘又有份的人才是真的有缘分”,一瞬间让我无比怀念曾经听不进去的周杰伦,怀念他的影子剪不断。
我听古典音乐,开始就是冲着听不懂去的。我有个矫情的毛病,看书时最好有点音乐,就像是古人的红袖添香。这时,旋律很上口的、歌词很直白的华语金曲往往会干扰阅读。熟悉的歌,思维会跟着熟悉的旋律或是歌词私奔,不熟悉的歌,下意识里又会留心哼哼唧唧的究竟是什么,思维向往着一见钟情。在听和读之间几经磨合,开始选择了英文歌,但是渐渐的,不争气的听力开始见长,每次总有几个“Baby、Love、honey、sugar、kiss”之类的单词跃入耳际,令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于是改听法语,虽然听不懂,但总觉得吐字很缠绵,近乎恋人在耳畔撒娇,可谓红袖添乱。后来又听无词的轻音乐,但听来听去,轻音乐的旋律总是似曾相识,多听几次,就是半老徐娘的样子。最后,终于锁定伟大的古典的交响音乐。伟大的音乐总是经得起磨砺和考验的,实践证明,这种多声部的复调的音乐有以下优点:首先,旋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很难让我短时间熟悉它的旋律,因而新鲜感常在,不会审美疲劳,很耐听;其次,旋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情感的丰富性,让我的思维一出门就迷路、追尾、逆行、熄火、翻跟头,很难一路疾驰,沉浸入某种带有倾向性的胡思乱想中去,因而适合做背景;最后,高雅、大气、尊贵、脱俗、阳春白雪,映衬出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身份的事。
我打古典音乐的主意,就是带着这样不纯的动机开始的,然而没有想到,最后却被她征服了,她让我把手中的书扔在了一边。我和她如何纠缠的情节是题外话,暂且按下不表。
听不懂古典音乐,其实不是不听的理由。很多时候,看书何尝不是看个热闹。我们看书,并不是抱着识字、学写作的目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听音乐也是如此。音乐传递给你的情绪,尽管由你自己来领会,与作曲者、演奏者的表达无关。你大可在悲伤中听出欢乐,在庄严中听出滑稽,在激昂中听出无聊,世事本就是如此,不妨大胆得出自己的读后感。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上演时,听众整个被雷倒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满剧场飞,当即离席的包括写出优雅的《天鹅》的圣-桑。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班底唯恐引发热情的法国人街头骚乱的传统,演出未完就提前开溜。舒伯特的交响曲在英国也曾因为乐手们频繁笑场根本排练不下去。你视某经典如粪土又有什么不可以。
所以,千万别被古典音乐金枝玉叶、玉树临风、风清气正、正襟危坐的样子吓倒。恋爱过的都知道,再美丽的公主,也会亲吻青蛙的,网恋过得更知道,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鸟人。把燕尾服、露背装、黑领结、高跟鞋统统甩在身后,打开你整天听火车打鼾、飞机拉稀、摔玻璃摔得你热泪盈眶的HI-FI音响,或是跟着周杰伦老师练汉语听力的Mp3,找个能舒展身体的地方,翘起你散发着敌敌畏或是第五大道气味的或大或小的脚丫子,一手端杯美酒(洋酒最佳、红酒次之、二锅头不赖、啤酒亦可、可乐够酷)、一手端枝鸟枪,我们开始吧。
但是,如果,以前没有过的话,如果,真的是第一次的话,安全起见,不妨先热热身。
当然,热身可不是作俯卧撑,需要拓展训练的不是体能而是脑力,活动活动耳朵就行。培养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开始不妨听听西方电影的原声,电影配乐中有大量的管弦乐段落,或是乐器独奏,照顾观众的审美,旋律往往很动人,又有煽情的剧情作聆听的氛围背景,仿佛华美的诱人睡衣,是非常好的听觉体验。然后,不妨听听古典乐的小品,大都是耳熟能详的,被诸如曼陀瓦尼、理查德·克莱德曼之类的轻音乐乐团或乐手演绎过的旋律,此时找来古典演绎的原版听听,有种洗尽铅华、素面朝天的动人。接下来,不妨听听古典作品中的标题音乐,命题作文相对较易理解,如同角色扮演一般,指引你一步步进入她的核心。这个过程,起伏跌宕、玄机万重、曲径通幽、精彩叠呈,容后详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