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山放鹤 于 2020-3-30 06:07 编辑
我反对老兄把易经看成是自然科学,因为它与西方的科学大异其趣。首先周易只表达“知其然”,而无意寻求因何“所以然”。他第一部分就没有讨论万物何由而生,上来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他无意于探求这个世界本源是水、是火还是什么,这个根本不是他目的,周易的重点根本不在于探求自然规律,而是预知吉凶祸福。系辞很大一部分是鼓吹周易与天地相应,包罗万象,能“弥纶天地之道”。其实缺少扎实的论证,这种“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大话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其次,中国古代是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比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比如郦道元、贾思勰,但这些与周易不相干,周易只是凭借日常极为肤浅的观察就归纳天道大略,他们只了解春生夏长,秋藏冬杀,风吹日晒、潮起潮落,这些日常观察体验就足够成为他们谈论天道的资本了,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天道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他们的著作中更多都是主观臆断的东西,请看:“卢牟六合,混沌万物,象太一之容,测窈冥之深,以翔虚无之轸。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执其大指,……所以应待万方,鉴耦百变也。若转丸掌中,足以自乐也。”都是想当然的东西。
周易的“科学”跟西方科学走的不是同一条道。有一本书《士思维》老兄可以看看,讲的很到位,中国不像西方科学那样注重观察自然,通过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找出规律,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如“格物致知”压根不是这样。有个词叫“默识心通”,中国的思维“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易经归纳天道不是通过观察外在自然世界而是通过“内省”“玄览”来获取,禅宗所以能被国人接受,一个原因就是“见性即佛”与传统思维一拍即合,这个说穿了都是原始思维,特点就是感性直解,通过罢斥百虑,明心见性,靠主观的意会、参悟来掌握天道,这与自然科学根本就是两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