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作为一种贮藏粮食的建筑物,在我国起源很早。我国粮食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秦代继之,盛行于西汉之时,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在粮仓建筑形制不断改进、粮仓储备制度日益健全,各个地区的仓储文化也逐渐形成。冯玉祥西北军粮仓,集聚西北地区仓储智慧精华,保证了西北军战略的实施,是磴口人民奉献给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
说起冯玉祥粮仓的建立,还有一段故事。
1926年春,冯玉祥西北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在北平南口被直系(张作霖)和奉系(吴佩孚)军阀击溃,在中共党员李大钊的影响下,冯玉祥去苏联游历,同年9月回国,当时,他接受了李大钊的建议,果断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在五原召集旧部,收拢整编部队,编为13个师,驻扎在河套地区,重新打起国民革命军旗号,举行了中外闻名的五原誓师大会,决心投入北伐,以求中华民族之解放。
冯玉祥将军率40万大军西进援甘平陕时,源于左宗堂设置粮台的渊源,又在此设粮站,建粮仓,给大部队运粮。当时三盛公是磴口县最富裕的地方,有各种买卖字号、作坊,天主教堂又是河套地区的大教堂,所以磴口县在这里设三盛公区,开始组织运粮,运的粮食主要是糜子和小麦。从1926年7月开始经磴口西进,到1927年11月才全部走出磴口,共运粮达72万斤(2400石(每石300斤) )。
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在西进援甘平陕时,他先派修路勘察部队在前面修路搭桥,以便大军顺利西进。勘察的进军路线经过磴口时,磴口还未设立政府机构,正是冯玉祥到磴口后,根据该地的实际发展,给南京国民政府打报告,申请在此设县,1929年正式批复。县府设立在三盛公,首任县长由冯玉祥委派吴奇峰担任。
冯玉祥将军驻足磴口,高屋建瓴,从国家大局出发,建立县治,加强兵站粮仓建设,不仅保证了西北军参加北伐的需求,同时反映了冯玉祥将军严于治军,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该粮仓又为国家粮食储运保障民生支持重点工程做出重要贡献。它记录了磴口清朝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00余年仓储的历史,承载了磴口粮食仓储历史民俗文化,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仓储制度和粮仓建筑的宝贵实物。
|